黑豆飲子

黑豆飲子

HEI DOU YIN ZI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25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3.57)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6%
腎經 20%
心經 19%
肝經 13%
胃經 7%
大腸經 7%
心包經 6%
脾經
腎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黑豆飲子以黑豆為主要組成,其原因如下:

1. 滋補腎氣:黑豆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補腎益氣、活血利水、烏髮美容之功效。腎主藏精,與頭髮、骨骼、生殖等密切相關,黑豆能補腎氣,有助於改善腎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髮早白、乏力等症狀。

2. 補血養血:黑豆富含鐵、蛋白質等營養物質,可補血益氣,改善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疲乏無力等血虛症狀。

黑豆飲子中加入其他藥材,如紅棗、枸杞等,可更有效地發揮其滋補作用,適合腎虛、血虛、頭髮早白、面色蒼白等人羣飲用。

黑豆飲子中加入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相輔相成,增強補益效果:黑豆味甘性平,擅長補腎益氣、活血化瘀;而小麥味甘性涼,具有養心安神、健脾和胃的功效。兩者配伍,既能補腎氣,又能益脾胃,相輔相成,增強補益效果。
  2. 緩解黑豆寒性:黑豆性偏寒涼,對於脾胃虛寒者,單獨服用易造成胃寒不適。小麥性涼,但較黑豆溫和,能緩解黑豆的寒性,使藥性更為平和,更適合脾胃虛寒者服用。

黑豆飲子中加入蒲黃,是基於其清熱涼血、利尿通淋的功效。

黑豆性平,味甘,具有補腎、益氣、活血等作用,常用於腎虛、水腫、消渴等症。蒲黃性涼,味甘,入肝、膀胱經,具有止血、涼血、通淋等功效,可用於血熱妄行、血尿、淋病等症。

將蒲黃加入黑豆飲子中,可以起到清熱涼血、利尿通淋的作用,緩解因血熱引起的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同時,蒲黃的止血作用也可以有效控制血尿。

黑豆飲子中加入吳茱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黑豆性涼,而吳茱萸性溫,能溫中散寒,有助於緩解因寒氣凝滯導致的胃脘冷痛、腹痛等症狀。
  2. 降逆止嘔: 吳茱萸入肝經,能降逆止嘔,有助於緩解因脾胃虛寒、氣逆上衝導致的噁心、嘔吐等症狀。

因此,黑豆飲子中加入吳茱萸,能起到溫中散寒、理氣止痛、降逆止嘔的作用,對於寒凝氣滯、脾胃虛寒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産後赤白痢久不斷,頭面身體皆腫
此方主治產後兩種病理現象並見:

  1. 赤白痢久不斷:產後氣血虧虛,若飲食不節或外感濕熱,易致腸道濕熱蘊結,氣滯血瘀,下痢赤白(膿血夾雜黏液),遷延不癒。
  2. 頭面身體皆腫:產後脾腎陽虛,水濕運化失司,或痢久傷正,水濕泛溢肌表,導致水腫。

此兩種症狀並現,反映「濕熱夾瘀」與「脾腎氣虛水停」交雜的複雜病機,治需兼顧清熱利濕、化瘀止血、健脾利水。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黑豆(君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脾、腎經。
  • 作用
    • 利水消腫:《本草綱目》載黑豆能「治腎病,利水下氣」。針對水腫,通過健脾益腎以促進水濕代謝。
    • 活血解毒:黑豆可解熱毒,兼能化瘀,適用於痢疾膿血。

2. 小麥(臣藥)

  • 性味歸經:甘涼,入心、脾經。
  • 作用
    • 養心健脾:《食療本草》謂小麥「養肝氣,煮汁服主消渴」。產後體虛,小麥可補益脾胃,助氣血生化。
    • 除熱止痢:小麥涼性可緩解腸道濕熱,輔助止痢。

3. 蒲黃(佐藥)

  • 性味歸經:甘平,入肝、心包經。
  • 作用
    • 化瘀止血:蒲黃生用活血,炒炭止血,此方應生熟並用(原文未註明炒用),既能消散腸道瘀滯,又能止血,適用於赤白痢膿血夾雜。
    • 利尿消腫:蒲黃能通利水道,《本經》載其「消瘀血,利小便」,助黑豆消退水腫。

4. 吳茱萸(使藥)

  • 性味歸經:辛苦熱,入肝、脾、腎經。
  • 炮製意義:湯浸七遍去烈性,焙乾微炒保留溫性。
  • 作用
    • 溫中燥濕:產後多虛寒,吳茱萸能溫脾腎、散寒濕,防止痢疾久瀉傷陽。
    • 下氣止痛:其辛散之性可調暢氣機,改善痢疾裡急後重。
    • 反佐制約:與黑豆、小麥涼性相配,避免寒涼傷胃,形成寒熱並調格局。

三、全方配伍邏輯

  1. 標本兼治

    • 治標:蒲黃化瘀止血治痢,黑豆利水消腫。
    • 治本:小麥健脾益氣,吳茱萸溫腎助陽,從根本恢復水濕運化功能。
  2. 寒熱並調

    • 小麥、黑豆偏涼清熱,吳茱萸溫中,避免過涼傷正,適合產後虛弱兼濕熱的複雜病機。
  3. 氣血水同調

    • :吳茱萸理氣,小麥補氣。
    • :蒲黃活血止血。
    • :黑豆、蒲黃利水消腫。

此方通過多靶點調節,達成「止痢消腫」之效,展現中醫「異病同治」(痢疾與水腫病機相關)的思維。

傳統服藥法


黑豆1合,小麥1合,蒲黃1合,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以水2大盞,煎至1盞2分,去滓,分溫4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以及有出血傾向的患者慎用。
  • 本方服用後可能會出現腹瀉、嘔吐等副作用,如果出現不良反應,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痢疾大便膿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黑豆飲子, 出處:《聖惠》卷七十九。 組成:黑豆1合,小麥1合,蒲黃1合,吳茱萸半兩(湯浸7遍,焙乾微炒)。 主治:産後赤白痢久不斷,頭面身體皆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