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豆麥飲中加入黃豆,主要有以下兩方面的原因:
- 清熱解毒,利水消腫: 黃豆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可以緩解因熱毒所致的發熱、口渴、小便不利等症狀。同時,黃豆富含蛋白質和纖維素,可以補充營養,增強機體抵抗力。
- 健脾和胃,生津止渴: 黃豆中的蛋白質和脂肪可以提供能量,滋養脾胃,改善脾胃功能。黃豆還能生津止渴,緩解口乾舌燥等症狀。此外,黃豆中的皁苷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以幫助治療腸道疾病。
豆麥飲方劑中包含小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除煩: 小麥味甘性涼,具有清熱除煩、生津止渴的功效,能緩解因熱邪內擾所致的煩躁不安、口渴心煩等症狀。
- 利水消腫: 小麥兼具利水消腫的功效,能促進體內水分代謝,有助於消除水腫,並改善因水濕停滯引起的肢體沉重、小便不利等症狀。
因此,豆麥飲中加入小麥,不僅能清熱除煩,更能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熱邪內擾、水濕停滯等病證的目的。
豆麥飲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溫中散寒,止嘔降逆:吳茱萸性溫,味辛,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降逆的功效。豆麥飲常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脘腹冷痛、嘔吐、腹瀉等症。吳茱萸可溫中散寒,驅除寒邪,緩解胃寒症狀。
- 和胃降逆,止嘔止瀉:吳茱萸的降逆止嘔作用,可配合豆麥飲中其他藥物,如麥芽、山藥等,共同和胃降逆,止嘔止瀉,改善脾胃功能。
總體而言,吳茱萸的加入,可增強豆麥飲溫中散寒、和胃降逆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脾胃虛寒引起的相關症狀。
豆麥飲中加入蒲黃,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 利水消腫:蒲黃性味甘平,入膀胱經,具有利水消腫的功效。豆麥飲本身以利水消腫為主,而蒲黃的加入則增強了此功效,有助於改善水腫、小便不利等症狀。
- 止血止痛:蒲黃還具有止血止痛的作用,尤其對血瘀所致的疼痛有較好的療效。豆麥飲中加入蒲黃,可以起到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的作用,進一步提升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豆麥飲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產後痢疾遷延不癒之證,具體症狀包括:
- 赤白下痢久不斷:產後氣血虛弱,復感寒邪或飲食不節,導致大腸傳導失司,下痢夾雜赤白膿血,日久不癒。
- 身面悉腫:下痢傷及脾陽,水濕運化失職,泛溢肌表而成水腫。
- 雜下五色或膿血:寒熱錯雜,腸道氣血失調,腐穢內滯,故下痢色雜,或見赤白膿血。
- 腹痛困頓:寒邪凝滯,氣血壅塞,不通則痛;久痢耗氣,故肢體倦怠。
此證病機關鍵為 脾虛感寒,寒濕夾瘀,方中以溫中健脾、利濕止痢為主,兼調氣血。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大豆(微熬):
- 性味甘平,歸脾、腎經。
- 功效:利水消腫、健脾寬中。《神農本草經》載其「除癰腫,逐水脹」。
- 針對病機:用於下痢日久導致的水腫,兼具健脾滲濕之效。
小麥:
- 性味甘涼,歸心、脾、腎經。
- 功效:養心除煩、健脾止痢。《本草綱目》提及小麥能「止虛汗、利小腸」。
- 針對病機:緩和久痢傷津之虛煩,輔助健脾止瀉。
吳茱萸:
- 性味辛熱,歸肝、脾、胃、腎經。
- 功效:溫中散寒、燥濕止痛。《傷寒論》常用於寒凝腹痛、下利。
- 針對病機:散寒溫脾,止腹痛下痢,尤適產後感寒之證。
蒲黃:
- 性味甘平,歸肝、心包經。
- 功效:化瘀止血、利尿通淋。《本經》言其「消瘀血,止心腹膀胱寒熱」。
- 針對病機:治赤白痢下膿血,兼化瘀行滯以通利腸道。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溫中健脾:
吳茱萸為君藥,溫散中焦寒濕;大豆、小麥為臣,健脾滲濕以助運化,三者合用以復脾陽。 - 利濕消腫:
大豆利水退腫,小麥兼顧津液,使水濕從小便而去,緩解身面浮腫。 - 調血止痢:
蒲黃化瘀止血,針對赤白膿血之滯;吳茱萸辛散寒凝,改善氣血鬱滯之腹痛。 - 酒煎增效:
若以酒煎煮(見「水五升,酒一鬥」之法),可增強溫通活血之力,助藥勢達下焦。
三、綜論
此方以 溫中散寒為本,健脾利濕為標,佐以化瘀止痢,適用於產後虛寒夾濕、久痢不止之證。其組合巧妙兼顧「脾虛、寒凝、濕滯、血瘀」四端,體現古代醫家對產後痢疾的整體調治理念。
傳統服藥法
大豆1升(微熬),小麥1升,吳茱萸半升,蒲黃1升。
以水9升,煮取3升,去滓,分3服。亦可以水5升,酒1鬥,煮取4升,分4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宜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相關疾病
腹痛胰臟炎痢疾志賀桿菌病細菌性食物中毒阿米巴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豆麥飲, 出處:《千金》卷三。 組成:大豆1升(微熬),小麥1升,吳茱萸半升,蒲黃1升。 主治:産後赤白下痢,久不斷,身面悉腫。産後泄痢,多因脾虛感寒,雜下五色,或赤白膿血。日十數行,腹痛困頓,久不巳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