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二物湯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原因如下:
- 潤腸通便:火麻仁性滑潤,能潤腸通便,對於燥熱便祕者,可緩解腸道乾燥,促進排便。
- 滋陰降火:火麻仁具滋陰降火的功效,可緩解因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咽喉腫痛等症狀。
二物湯多用於治療燥熱便祕,火麻仁的加入可有效緩解便祕症狀,並起到滋陰降火的功效,使藥效更加全面。
二物湯中加入蔥白,主要源於其辛溫發散之性。
蔥白味辛,性溫,入肺經,具有發散風寒、解表通竅之功效。二物湯用於治療風寒感冒,症狀多為發熱惡寒、無汗、頭痛鼻塞、咳嗽痰白等。蔥白可助藥力發散風寒,通利鼻竅,改善鼻塞頭痛,同時亦能促進汗液排出,達到解表散寒之效。
因此,二物湯中加入蔥白,可增強其解表散寒之功,更有效地治療風寒感冒。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二物湯傳統功效與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金瘡,腹中瘀血」,屬外傷及內傷瘀滯之證。金瘡指金屬利器所致創傷,易伴隨出血、局部腫痛,甚則瘀血內留;腹中瘀血則為跌打損傷或氣滯血瘀導致腹部疼痛、脹滿拒按等症。方中兩藥協作,旨在清解外傷毒熱、活血散瘀,兼緩急止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蟬蛻(21枚,洗淨)
- 性味甘寒,歸肺、肝經,傳統用於散風熱、透疹、解痙。
- 於此方中,取其「性輕揚而散」之特點,能透發鬱熱,且古代醫家認為其可「祛風解毒」,推測用於金瘡時,可清解創傷後風熱毒邪,防止化膿;另《本草綱目》載蟬蛻能「治瘀血」,或與其疏風通絡之功相關,有助瘀血消散。
炙甘草(1兩)
- 性甘平,蜜炙後增強補益緩急之效,歸心、肺、脾、胃經。
- 主治「金瘡」時,取其「緩急止痛」之功,能減輕外傷疼痛;針對「腹中瘀血」,則藉其「和中」調補脾胃,助氣血運行,且甘草能協調藥性,降低蟬蛻寒涼之偏。
配伍思維
- 此方以「清透活血」為核心:蟬蛻輕清透散,開鬱滯而通絡;炙甘草固護中焦,緩急輔助化瘀。
- 古代醫家可能認為,金瘡初期易夾風熱毒邪,蟬蛻可外透邪毒,防止瘀熱互結;瘀血在腹,則需通散,甘草之緩和中焦,能間接助氣行血活。
【總析】
二物湯藥簡力專,體現「外傷內治」思路,通過清透與緩急並行,針對金瘡及瘀血證屬輕症者。其原理或在於蟬蛻宣散鬱熱以防瘀滯化熱,甘草調和氣血以促瘀消,二者相配,共成疏風解毒、緩急化瘀之效。然瘀血重證需配伍更強活血之品,此方或僅適用於初起輕症。
傳統服藥法
蟬蛻(洗淨)21枚,甘草(炙)1兩。
上為末。
水煎,時時服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二物湯, 出處:《直指》卷六。 組成:雞心、大檳榔、良薑各等分。 主治:脾痛。
二物湯, 出處:《直指》卷八。 組成:薄桂3錢,石菖蒲1錢。 主治:風寒邪氣,留滯失音。
二物湯, 出處:《千金》卷二十五。 組成:大麻子3升,大蔥白20枚。 主治:金瘡,腹中瘀血。
二物湯, 出處:《聖濟總錄》卷三十五。 組成:童便1升半,蜜三匙頭許。 主治:勞瘧,食減肌瘦。
二物湯, 出處:《直指》卷十八。 組成:辣桂1兩半,牽牛(炒)1兩。 主治:奔豚疝氣、攻刺走痛。
二物湯, 出處:《醫學正傳》卷八。 組成:蟬蛻(洗淨)21枚,甘草(炙)1兩。 主治:小兒患痘疹,因不能忌口,食毒物而作癢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