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芝麻仁湯
ZHI MA REN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醫統》卷四十九引《易簡方》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中性 (1.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3%
胃經 33%
脾經 33%
大腸經
胃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芝麻仁湯中包含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潤腸:火麻仁性涼滑,入腎、大腸經,有潤腸通便、滋陰補腎之效。與芝麻仁同用,能增強滋潤腸道的功效,有助於緩解便祕,並滋養腎陰,改善腰膝酸軟、頭暈目眩等症狀。
- 相輔相成:芝麻仁性平,味甘,有補血潤燥、養髮烏髮的作用。火麻仁則偏涼,可緩解芝麻仁的燥性,使其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利用,發揮更好的補益功效。同時,兩者共同作用,可達到更顯著的潤腸通便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芝麻仁湯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首載於古代醫籍《外臺秘要》,主治「癲風」。古代「癲風」一詞,多指因風邪內擾、痰熱上蒙所致的精神異常或肢體抽搐等症,其病機與風痰內動、津液失潤相關。芝麻(胡麻仁)性味甘平,質潤多脂,傳統認為能「養血潤燥、熄風通絡」,故適用於風燥相搏、津虧筋急之證。本方以單味芝麻為主,取其潤養熄風之效,輔以特定煎法,強化生發之性,推測其目的在於滋陰滌痰、柔筋止痙。
組成與治療原理推理
藥材特性:
- 麻仁(胡麻仁):《神農本草經》載其「主傷中虛羸,補五內,益氣力,長肌肉,填髓腦」,富含油脂,能潤五臟、通經絡。其「猛火煮令芽生」的炮製法,可能借助生發之氣(類比春生之象),以激發麻仁潛在的「疏肝熄風」作用,契合「風病需調肝」的傳統理論。
煎服法設計:
- 水煮去滓濃煎:先以大量水(6升)猛火煮沸,促使麻仁「芽生」(象徵生機萌動),再濃縮成7合,使藥性從「潤滑」轉為「濃厚滋養」,兼顧滲透與固守之效。
- 摩手足心輔助:服後摩擦手足心(勞宮、涌泉穴),可引火下行、助藥力透達四肢,此為古代「外導內服」結合之法,增強熄風通絡之效。
方義邏輯:
- 古代醫家認為「癲風」與陰血耗傷、筋脈失濡有關。麻仁潤燥補虛,能緩解風邪內動引起的顫抖或拘攣;其油脂特性可潤腸通便,間接瀉濁以防痰熱上攻。全方以「潤養為體、熄風為用」,通過滋養陰血、濡潤經脈以平息內風,體現「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的治療思維。
總結:芝麻仁湯的設計,以簡馭繁,通過麻仁的潤養與炮製法的配合,針對「風燥傷津」病機,從補虛、潤燥、熄風三層面發揮作用,符合古代對癲風「本虛標實」的辨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麻仁4升。
以水6升,猛火煮,令芽生,去滓,煎取7合。
空心服,以手摩手足心自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癡呆智能低下
相同名稱方劑
芝麻仁湯, 出處:《醫統》卷四十九引《易簡方》。 組成:麻仁4升。 主治:癲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