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根煎

桑根煎

SANG GEN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千金翼》卷八

熱性指數

9

寒性指數

7

熱/寒比例

偏熱 (1.29)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8%
大腸經 22%
胃經 22%
肺經 16%
脾經
大腸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桑根煎方劑中包含桑白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協同作用: 桑根和桑白皮皆出自桑樹,藥性相近,具有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二者配伍使用,可增強藥效,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清熱利水、消腫解毒的功效,治療水腫、熱毒瘡瘍等病症。
  2. 針對病症: 桑白皮善於利水消腫,清熱解毒,尤其擅長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浮腫,而桑根則兼具清熱涼血、止咳止瀉的功效。二者配合,可針對多種病症,如熱毒蘊結、水溼停滯、肺熱咳嗽、腸熱瀉痢等,達到更全面的治療效果。

桑根煎方劑中加入火麻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滋陰潤燥:桑根性寒,善清肺熱,但其燥性較強,容易傷陰。火麻仁性平,味甘,能潤肺滋陰,與桑根搭配,可緩解其燥性,避免過度傷陰,使藥力更平和。
  2. 通便排毒:火麻仁富含油脂,具有潤腸通便之效。桑根煎常用於治療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等症,火麻仁的加入可促進腸道蠕動,有助於排毒,緩解因肺熱引起的便祕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桑根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婦人傷中,崩中絕陰」,即婦女因勞傷、失血(如崩漏)導致陰血虧虛,甚至陰精耗竭之證。其症狀表現包括:

  1. 氣血兩虛:倦怠懶動,四肢乏力,反映氣血不足,機能衰退。
  2. 肝脾失調:胸脅心腹脹滿,可能因血虛肝鬱或脾虛氣滯所致。
  3. 陰陽失和:身寒熱交替,為陰虛內熱兼陽氣不固的表現。
  4. 血不歸經:嚴重時出現溺血(尿血),提示陰血虧損,血熱妄行或氣不攝血。

此方針對「虛損兼瘀滯」的病機,以滋陰養血為本,佐以溫通行氣,調和寒熱。


二、組成與方義推論

(一)主藥分析
  1. 桑根白皮(桑白皮):

    • 性甘寒,入肺經,傳統用於瀉肺平喘、利水消腫。
    • 在此方中可能取其「通絡止血」之效(《本草綱目》載其治「崩中」),兼清虛熱。
  2. 麻子仁(火麻仁):

    • 甘平質潤,潤腸通便,養陰潤燥。
    • 搭配桑白皮可緩解陰血不足之腸燥,並助陰血復生。
(二)輔助藥物配伍
  1. 滋陰養血組

    • 大棗、飴糖、阿膠、白蜜、乾地黃、芍藥、玄參
      • 大棗補脾益氣,飴糖緩急建中,阿膠滋陰止血,白蜜潤燥,乾地黃涼血養陰,芍藥柔肝斂陰,玄參清熱滋腎。
      • 協同作用:填補陰血,改善崩漏失血後的虛損狀態。
  2. 溫陽行氣組

    • 乾薑、厚朴、蜀椒、桂心
      • 乾薑溫中散寒,厚朴行氣消脹,蜀椒溫經止痛,桂心引火歸元。
      • 協同作用:針對「身寒熱、胸腹滿」之寒熱錯雜證,防止滋膩藥阻滯氣機。
  3. 調和脾胃組

    • 甘草、糵米(麥芽)
      • 甘草和中緩急,糵米消食健脾,助運化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三)製劑特色
  • 酒煎:以酒行藥勢,通血脈,助藥物滲透至經絡。
  • 丸劑:製成彈子大丸,緩圖療效,適合虛損需長期調理者。

三、治療原理綜述

  1. 滋陰止血
    • 阿膠、乾地黃、芍藥直補陰血,收斂止血,針對崩中、溺血。
  2. 調和肝脾
    • 桑白皮、麻子仁疏泄鬱熱,厚朴、乾薑理氣溫中,解決胸腹脹滿。
  3. 平衡寒熱
    • 桂心、蜀椒溫陽,玄參、桑白皮清熱,調節寒熱往來。
  4. 固本培元
    • 大棗、飴糖、甘草補益脾胃,確保氣血生化有源。

此方體現「攻補兼施、寒熱並用」的思路,適用於虛中夾實、陰陽失調的複雜病證。

傳統服藥法


桑根白皮(細切)1鬥,麻子仁3升。
上用淳清酒三斗,煮得一斗,絞去滓,加大棗百枚(去皮核),飴糖5升,阿膠五兩,白蜜3升,復煎得九升;下乾薑末、厚朴(闊二寸,長二尺)末、蜀椒末三味各1升,桂心長一尺二寸,甘草八兩,糵米末1升,乾地黃四兩,芍藥六兩,玄參五兩為丸,如彈子大。
每日服3枚。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子宮崩漏麻疹腎絲球腎炎血尿怕冷月經淋漓不止

相同名稱方劑


桑根煎, 出處:《千金翼》卷八。 組成:桑根白皮(細切)1鬭,麻子仁3升。 主治:婦人傷中,崩中絕陰,使人怠懶不能動作,胸脅心腹四肢滿,而身寒熱,甚,溺血。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