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墨散

柏墨散

BAI MO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33%
膀胱經 16%
大腸經 16%
肝經 16%
胃經 16%
腎經
膀胱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墨散方劑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效。柏墨散主治濕熱蘊結、下焦濕熱、小便淋瀝澀痛等症,黃柏可有效清解濕熱,利尿通淋,改善患者症狀。
  2. 止血固澀: 黃柏亦具有止血固澀的功效。柏墨散部分症狀涉及血熱妄行、出血不止,黃柏可收斂止血,有助於控制病情,促進傷口癒合。

柏墨散中使用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涼血止血: 血餘炭性寒,入心經,具有涼血止血的功效。柏墨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吐血、衄血、咯血等症,血餘炭可清熱涼血,止血止血,緩解出血癥狀。

二、清熱解毒: 血餘炭亦可清熱解毒,有助於清除體內熱毒,改善因熱毒引起的出血。柏墨散中常配伍其他清熱解毒藥物,血餘炭可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共同達到治療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墨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 小兒臍風,臍中汁出不止,或 斷臍後因水濕、風冷侵襲所致諸症,如臍腫、啼哭不休、拒乳、四肢不調等。古代醫家認爲,新生兒斷臍後,若護理不當,外邪(濕、冷)易從臍部侵入,阻滯氣血,化熱生瘡,或引動肝風(臍風)。其病機關鍵在於 濕熱鬱滯風毒乘虛,故需 斂瘡收濕、清熱止血 以治標,兼 祛風解毒 以防變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柏末(苦寒)
    • 主清下焦濕熱,能燥濕斂瘡,抑制臍部滲液。現代藥理中,黃柏含小檗鹼,具抗菌、抗炎作用,可預防感染。
  2. 釜下墨煤(即百草霜,辛溫)
    • 傳統用於止血、收濕,其炭質可吸附滲出物,促進創面乾燥。亦能散瘀解毒,緩解局部腫痛。
  3. 亂髮燒灰(血餘炭,苦平)
    • 善止血生肌,《本經》謂其「主五癃,利小便,止血」。炭化後增強收斂之性,協同墨煤加速臍部癒合。

三藥相配,形成 「清熱-收斂-止血」 的協同效應:

  • 黃柏清解濕熱,針對病之本(邪毒);
  • 墨煤與髮灰外敷吸附滲液、閉塞脈絡,針對病之標(滲出、出血)。
    全方藥簡力專,直接作用於臍部創面,符合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尤適於嬰幼兒不宜內服藥物者。

延伸思考:配伍特色與臍風病機連結

古代「臍風」含義較廣,部分症狀類似現代「新生兒破傷風」,但亦涵蓋輕症感染。本方未用強力祛風藥(如蠍、蜈蚣),推測其針對 輕症濕熱型臍腫,透過局部收斂清熱,切斷邪氣內傳途徑,防止風毒深入。若見牙關緊閉等重證,則需合併內服熄風之劑。此方體現中醫「既病防變」之治法,注重外治與早期干預。

傳統服藥法


黃柏末1分,釜下墨煤1分,亂發(燒灰)1分。
上藥同研細。
少少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柏墨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二。 組成:黃柏末1分,釜下墨煤1分,亂發(燒灰)1分。 主治:小兒臍風,汁出不止;小兒斷臍後爲水濕所傷,或袍濕氣傷於臍中,或解脫風冷所乘,致令小兒四肢不和,臍腫多啼,不能乳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