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芨柏散中加入黃柏,主要基於其 清熱燥濕 和 解毒 的功效。
黃柏 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癢、解毒殺蟲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 清解濕熱,對於濕熱所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等,有顯著療效。同時,黃柏亦可 解毒消腫,對於由熱毒引起的瘡瘍、腫毒等,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因此,黃柏的加入,可以有效地 抑制濕熱, 消腫止癢,進一步增強芨柏散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芨柏散】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飛竅丹」,屬小兒丹毒之一,其特徵為頭頂突發紅腫熱痛,病勢急驟如「飛」竄。中醫認為此症多因風熱邪毒上攻,或胎火熾盛,郁於肌表所致。方中以局部外敷解毒消腫為法,契合丹毒「火毒發於外」之病機。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白芨(3錢)
- 性味苦甘澀、微寒,歸肺胃經,古籍載其「消腫生肌、斂瘡止血」。
- 本方取其黏潤之性,既能吸附邪毒,又可形成藥膜護瘡,緩解紅腫。其微寒特性兼能清局部鬱熱。
黃柏(3分)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為清熱燥濕要藥,《本草綱目》謂其「瀉陰火,除濕熱」。
- 此處用少量黃柏,重在清解頭頂火熱之毒,其苦寒之性直折火勢,與白芨相配,一斂一清,共奏泄熱消腫之效。
蔥汁調敷
- 蔥白辛溫通陽,《日華子本草》言其「解毒消腫」。
- 以蔥汁為引,既可發散表邪透毒外出,又能助藥性滲透肌表,增強消腫之力;其溫性稍制黃柏寒涼,防冰伏邪氣。
三、配伍思維與機理推演
此方結構簡潔,體現「清解為本,外治從速」的思路:
- 君臣協力:白芨為君,緩解急症之紅腫;黃柏為臣,直清熱毒。二者比例懸殊(3錢:3分),既避免苦寒傷正,又發揮協同作用。
- 動靜相合:白芨黏滯固護(靜),黃柏清瀉流動(動),配合蔥汁之宣散,使邪毒得泄而不留寇。
- 升降相因:頭頂為諸陽之會,蔥汁辛散上行載藥達病所,黃柏苦降下泄火毒,一升一降調和陰陽。
此方外敷「一晝夜」即去,體現中醫「中病即止」的用藥智慧,尤其適用於小兒嬌嫩之體,避免過劑傷膚。
傳統服藥法
白芨3錢,黃柏3分。
上為細末。
用蔥汁調敷患處1晝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芨柏散, 出處:《外科真诠》卷下。 組成:白芨3錢,黃柏3分。 主治:飛竈丹,從頭頂上紅腫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