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皮散

柏皮散

BAI PI S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47

熱/寒比例

極寒 (0.02)

複方歸經比例

膀胱經 33%
大腸經 33%
腎經 33%
膀胱經
大腸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柏皮散中加入黃柏,主要有兩大原因:

  1.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能有效抑制濕熱之邪,配合柏皮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清熱燥濕、止癢止痛的效果。
  2.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黃柏酮、黃柏素等成分,具有較強的抗菌消炎作用,能抑制細菌、真菌的生長,輔助柏皮抗炎止癢,共同達到治療濕疹、皮膚瘙癢等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柏皮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柏皮散主治「小兒燕口瘡」。燕口瘡,古籍中多指小兒口唇生瘡,瘡口形如燕口,或口角糜爛、紅腫疼痛,甚則潰破流滋。此證多由心脾積熱或濕熱上蒸所致,屬中醫「口瘡」範疇。方中以清熱燥濕、解毒消腫為主,外敷以直接作用於患處,緩解局部症狀。

方劑組成邏輯推理及治療原理

  1. 黃柏(柏皮)

    • 性味苦寒,歸腎、膀胱經,善清下焦濕熱,亦能瀉火解毒。
    • 外敷可收斂瘡口、清熱燥濕,適用於濕熱瘡瘍。
  2. 天南星(生用)

    • 生天南星辛溫有毒,外用能散結消腫、止痛。
    • 針對瘡腫疼痛,其辛散之力可助局部氣血通行,緩解腫脹。
  3. 赤小豆

    • 性味甘酸平,利水消腫、解毒排膿。
    • 古籍載其能「治熱毒癰腫」,外敷可促進瘡口癒合。
  4. 土朱(代赭石或朱砂類礦物藥)

    • 若為代赭石,可鎮驚涼血;若為朱砂,則清熱解毒。
    • 此處取微量(1分),可能用其涼血或鎮靜之效,輔助消腫。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黃柏、赤小豆為主,清解濕熱毒邪。
  • 消腫止痛:生天南星散結,土朱輔助涼血,共緩局部腫痛。
  • 外敷直達病所:諸藥研末調膏外貼,使藥力集中於口瘡,避免內服傷脾胃。

此方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針對濕熱型口瘡,以清熱燥濕、消腫斂瘡為核心,直接作用於患處,符合傳統外治法原則。

傳統服藥法


赤小豆1兩,天南星(生用)1兩,黃柏1兩,土朱1分。
上為細末。
新吸水調成膏子,攤在紙上貼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夜盲口腔炎及相關病灶口瘡嘴破口角炎

相同名稱方劑


柏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八○。 組成:黃柏皮。 主治:小兒燕口瘡。

柏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五。 組成:黃柏末3分,細瓷末1分,甘草末1錢。 主治:惡瘡,久不收口。

柏皮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一引《廣濟》。 組成:老柏白皮4兩,烏梅肉2兩(熬),細辛4兩,地膚子4兩。 主治:雀目。

柏皮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三二。 組成:黃柏(蜜炙)1錢,榆蛀蟲(炙乾)1錢,麝香少許(研)。 主治:無名惡瘡,年深不癒。

柏皮散, 出處:《楊氏家藏方》卷十二。 組成:赤小豆1兩,天南星(生用)1兩,黃柏1兩,土朱1分。 主治:一切風熱毒氣,赤腫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