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百生方中包含茯苓,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健脾利濕:茯苓性平味甘,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的功效。百生方常用於治療脾虛濕困,導致的消化不良、水腫等症狀,茯苓能幫助健脾利濕,改善這些症狀。
- 寧心安神:茯苓還具有寧心安神的功效。百生方中若有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狀,茯苓能幫助安神定志,改善睡眠品質,使精神穩定。
因此,茯苓在百生方中,發揮著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對於治療多種病症起到積極作用。
百生方中包含貫眾,主要源於其驅蟲止瀉的功效。貫眾味苦、寒,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殺蟲、止瀉、止血等作用。其驅蟲功效強,可有效治療因寄生蟲引起的腹痛、腹瀉、消瘦等症狀。此外,貫眾亦能止血,適用於腸胃出血、痔瘡出血等病症。
百生方常用於治療腸胃積滯、蟲積腹痛等症,貫眾的加入可有效驅除腸道寄生蟲,並改善腹痛、腹瀉等症狀,達到治療目的。
百生方中加入甘草,主要有兩大原因:
一、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烈或偏寒偏熱之弊,使藥效更趨平和、穏定,降低副作用。
二、增強藥效:甘草有解毒、緩解疼痛、抗炎等功效,與其他藥材配伍,能增強藥效,提高治療效果。例如,甘草與黃芪搭配,能增強補氣固表作用;與桂枝搭配,能增強溫經通絡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百生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百物入咽喉,鲠欲死者」,意指專治異物(如魚刺、骨片等)卡於咽喉所致之危急症狀。其效當為「軟堅滑利、緩急解痙」,促使異物鬆脫或下移,緩解咽喉痙攣堵滯之險狀。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茯苓(去木):
- 傳統取其「利水滲濕」之性,此處可能借其「滑利」特質,助咽喉潤澤,減少異物摩擦,又以其「下行」之勢促異物隨津液滑落。
- 另《本經》言茯苓能「主胸脅逆氣」,或可調節氣機,緩解因異物刺激導致之氣逆痙攣。
貫眾:
- 性味苦微寒,古籍載其能「殺蟲、解毒」,然於此方之效,可能取其「散結」之功(如《別錄》謂「破癥瘕」),以軟化堅硬異物;另其微寒之性可清解局部充血腫脹。
- 民間亦用貫眾治骨鯁,或與其含黏液質有關,能包裹異物,減少刺激。
甘草:
- 生用「清熱解毒、緩急止痛」,直接舒緩咽喉肌肉痙攣;其甘緩黏膩之性,可形成保護膜,降低異物對黏膜之損傷。
- 《傷寒論》芍藥甘草湯治攣急,此或取甘草類似機轉,解咽喉之急迫。
配伍邏輯
三藥合用,以「滑(茯苓)、散(貫眾)、緩(甘草)」為核心:
- 物理作用:方末以米飲調服,米飲本身具滑潤之效,搭配藥末形成懸濁液,可能包裹異物表面,降低附著力,輔以藥物散結,使異物易鬆動排出。
- 生理調節:咽喉受異物刺激後,氣血壅滯、肌肉攣急,方中貫眾清局部鬱熱,茯苓導滯下行,甘草舒緩痙攣,三者共奏「通利咽喉」之效。
延伸思考
此方組方簡練,針對「異物鯁喉」之急症,古代缺乏內視鏡等工具時,仰賴藥物物理性與藥理性協同作用。然需注意,若異物尖銳或深入,此法恐限於輔助,仍須配合器械取出。
傳統服藥法
茯苓(去應)、貫眾、甘草各等分。
上為末。
每服1錢,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久服。
相同名稱方劑
百生方, 出處:《中藏經》卷下。 組成:茯苓(去應)、貫眾、甘草各等分。 主治:百物入咽喉,鯁欲死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