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拓枳殼湯

LIN TUO ZHI K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4

寒性指數

14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15%
肺經 15%
心經 10%
肝經 10%
大腸經 10%
胃經 10%
膀胱經 7%
腎經 7%
膽經 5%
小腸經 2%
三焦經 2%
脾經
肺經
心經
肝經
大腸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膽經
小腸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4-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淋拓枳殼湯中包含枳殼,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利水消腫: 枳殼味苦、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水、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淋病所致的尿路不通、小便不利、腹脹水腫等症狀,枳殼可以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消腫,緩解病症。

二、疏肝理氣: 淋病患者常伴有肝氣鬱結,氣機不暢,表現為胸脅脹滿、脘腹疼痛等。枳殼能疏肝理氣,解除肝氣鬱結,促進氣血流通,從而改善患者的整體症狀。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苦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清熱燥濕: 苦參性寒,味苦,具有清熱燥濕、殺蟲止癢的功效。淋病多因濕熱下注,苦參可清熱除濕,並能抑制病原微生物的滋生,緩解淋病的炎症反應。
  2. 利尿通淋: 苦參入膀胱經,能利尿通淋,促進尿液排出,有助於將體內的濕熱毒素排出體外,進一步減輕淋病的症狀。

綜上所述,苦參在淋拓枳殼湯中發揮清熱燥濕、利尿通淋的作用,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淋病的目的。

淋拓枳殼湯是一張用於治療某些症狀的中藥方劑,其中包含了多種草藥成分,而莽草為其中之一。莽草,在中醫藥材中被認為具有散風寒、解毒、止癢的功效。在淋拓枳殼湯中使用莽草,主要是取其能夠疏風解表的作用,用以對抗因外感風寒所導致的一系列不適,例如皮膚瘙癢、紅腫等症狀。此外,莽草還能輔助其他藥材,共同發揮調節人體氣血、消除濕熱的效果。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莽草含有一定的毒性成分,如莽草鹼,因此在使用時必須嚴格控制劑量,以免引起中毒反應。在臨床應用時,應由專業的中醫師根據病人的具體情況來決定是否適合使用以及適當的用量,確保安全有效。總體來說,莽草在淋拓枳殼湯中的應用,展現了中醫辨證施治的理念,通過合理配伍,使各種藥物之間產生協同作用,達到治療目的。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調和藥性: 枳殼味苦性寒,若單用易傷脾胃。甘草味甘性平,能調和枳殼的寒性,避免其對脾胃造成損傷,使其藥效更加平和。

二、增強藥效: 甘草具有補脾益氣、緩急止痛的作用,與枳殼合用,能增強其利水消腫、通便排毒的效果,使藥效更顯著。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細辛,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散寒濕,通利水道: 細辛性溫,味辛,入肺、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利水道之效。淋證多因寒濕凝滯膀胱,導致小便不利。細辛可溫散寒濕,促進膀胱氣化,使小便通暢,從而改善淋證症狀。
  2. 助枳殼理氣行氣: 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消積、化痰利濕之效。細辛辛散溫通,可助枳殼理氣行氣,加強其疏通水道、利濕止痛的功效。

因此,淋拓枳殼湯中加入細辛,能溫散寒濕,通利水道,並助枳殼理氣行氣,達到治療淋證的效果。

淋拓枳殼湯中包含藁本,乃因其具疏散風寒、止痛之效,與方劑主治之淋證相契合。

淋證多因風寒濕邪侵襲膀胱,導致小便不利、疼痛等症。藁本辛溫,能散寒止痛,並能通絡利水,有助於驅散風寒濕邪,緩解膀胱疼痛,促進尿液通暢。

此外,藁本亦可配合方中其他藥物,如枳殼、車前子等,共同發揮利水通淋之效,使淋證得以根治。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白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散風寒,通竅止痛: 白芷味辛溫,入肺經,具有疏散風寒、通竅止痛的功效。淋症常因風寒濕邪入侵膀胱經而引起,白芷能疏散風寒,解除膀胱經的寒邪阻滯,達到通竅止痛的效果。
  2. 通鼻竅,利水滲濕: 白芷亦有通鼻竅、利水滲濕的作用,對於淋症伴有鼻塞、頭昏等症狀,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此外,白芷還能促進水液代謝,利水滲濕,有助於排出體內積聚的濕邪,從而改善淋症。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黃耆,乃取其 補氣固表 之效。

方中以枳殼、茵陳蒿等藥物清熱利濕,而濕熱下注易傷脾氣,導致氣虛乏力。黃耆性溫,味甘,入脾經,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之功,可補脾益氣,防止濕熱傷脾,使脾氣健運,更好地利濕退黃。

同時,黃耆亦能 固護脾陽,防止濕邪侵襲脾胃,進一步促進濕熱之清除,達到標本兼治的效果。

淋拓枳殼湯中加入白礬,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燥濕止瀉:白礬性寒,味酸澀,具有燥濕止瀉之功。淋證多因濕熱下注膀胱,引起尿頻、尿急、尿痛等症狀。白礬能燥濕熱,止瀉痢,故可用於治療淋證。
  2. 收斂止血:白礬亦有收斂止血之效。淋證患者常伴有血尿,白礬能收斂止血,減少尿道出血。

此外,白礬與其他藥物配伍,可增強其療效。淋拓枳殼湯中以白礬配伍枳殼、木通等,以疏泄水道,清熱利濕,更能有效治療淋證。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淋拓枳殼湯」,主要成分是:枳殼、苦參、莽草、甘草、細辛、藁本、白芷、黃耆、白礬,主要針對背部發炎、疼痛,並伴有膿瘡腫脹的症狀。

枳殼:理氣行氣、止咳化痰、消食化積、降氣。

苦參:清熱燥濕、殺蟲止癢、清熱涼血、清熱利尿、生津止渴、利水消腫、清熱瀉火。

莽草:解毒、消炎、止血、活血化瘀、散瘀止痛。

甘草:清熱解毒、補氣、瀉火、止咳化痰、潤肺、生津止渴、補血、活絡止痛。

細辛:辛溫散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開竅、止咳化痰、活絡止痛。

藁本:發散風寒、發汗解表、祛風除濕、活絡止痛。

白芷:發汗解表、祛風除濕、利水消腫、固崩止帶、散風寒、活絡止痛、燥濕、排膿、止咳化痰。

黃耆: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

白礬:止血、清熱解毒、止瀉、燥濕、解毒。

總結:「淋拓枳殼湯」為背部發炎、疼痛,並伴有膿瘡腫脹的治療藥劑,由九種中藥材組合而成,各味藥材針對不同的症狀發揮作用,共同達到消炎止痛、化膿散結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枳殼2兩,苦參2兩,莽草2兩,甘草2兩,水葒2兩,細辛2兩,藁本2兩,白芷2兩,黃耆2兩,白礬1兩。
抽風毒。
上銼細,拌令勻,分作三貼。
每貼以水5升,加蔥白5莖,煎至3升,濾去滓,於避風處用軟帛乘熱醮藥水淋拓患處,以水冷為度。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關疾病


腎及輸尿管結石前列腺增生腎盂腎炎尿道膿傷背部膿瘡小便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淋拓枳殼湯, 出處:《聖惠》卷六十二。 組成:枳殼2兩,苦參2兩,莽草2兩,甘草2兩,水荭2兩,細辛2兩,藁本2兩,白芷2兩,黃耆2兩,白礬1兩。 主治:抽風毒。主治:發背反惡毒瘡腫。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