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綠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綠豆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利水消腫的功效。靈砂黑虎丹為溫燥之劑,藥性偏燥熱,綠豆的加入可起到緩解藥性、清熱解毒的作用,避免藥物過於燥烈而傷及脾胃。
- 保護脾胃:綠豆能健脾胃、利尿,有助於減輕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此外,綠豆還能解酒毒,對於酒後服藥者也有益處。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寒水石,主要是基於其清熱瀉火的功效。寒水石性寒,味甘鹹,入肝、胃經,能清熱解毒,瀉火止痛。
方中加入寒水石,主要針對的是熱毒熾盛、肝火上炎等症狀,可以起到清熱瀉火、降逆止痛的作用。例如,對於口舌生瘡、目赤腫痛、咽喉腫痛、頭昏腦脹等症狀,寒水石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療效果。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百草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解毒:百草霜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之功效。靈砂黑虎丹本身具備驅邪止痛之效,百草霜的加入,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之效,更能有效地治療熱毒蘊結、咽喉腫痛、牙齦腫痛等症。
- 協同作用:百草霜與靈砂、黑虎等藥物配伍,可以起到協同作用。例如,百草霜可以降低靈砂的毒性,使藥物更安全有效。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蜈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通經活絡,祛風止痛:蜈蚣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通經活絡、祛風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麻木、筋骨拘攣等症狀,蜈蚣可以起到良好的緩解作用。靈砂黑虎丹本身也以祛風止痛為主要功效,蜈蚣的加入可以增強其藥效。
- 解毒散結,消腫止痛:蜈蚣具有解毒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毒蛇咬傷、蜂蜇傷等引起的腫痛,以及瘡瘍、瘰癧等疾病,蜈蚣可以起到一定的治療作用。靈砂黑虎丹除了祛風止痛外,也具有一定的解毒消腫功效,蜈蚣的加入可以進一步強化其解毒功效。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黑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 補腎益精:黑豆性平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益精、烏髮生津的功效,可助於治療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頭髮早白、失眠多夢等症狀。黑虎丹常用於治療肝腎虧虛、精血不足等病症,黑豆的加入可以起到協同補腎益精的作用。
二、 滋陰降火:黑豆還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可以緩解肝腎陰虛所致的口燥咽乾、潮熱盜汗等症狀。黑虎丹也常用於治療肝火旺盛、心煩易怒等症狀,黑豆的加入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滋陰降火的作用。
靈砂黑虎丹中加入冰片,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 冰片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靈砂黑虎丹主要用於治療外感熱毒、咽喉腫痛、牙痛等症,冰片可輔助清熱解毒,緩解炎症,並透過其揮發性,快速滲透組織,達到止痛效果。
2. 開竅醒神,涼散熱毒: 冰片亦有開竅醒神、涼散熱毒的功效。對於熱毒閉竅、神昏譫語等症,冰片可幫助開竅醒神,並透過涼散熱毒,改善患者的昏迷狀態。
總體而言,冰片在靈砂黑虎丹中的加入,可提升其清熱解毒、消腫止痛、開竅醒神等功效,更好地治療外感熱毒及相關症狀。
靈砂黑虎丹中包含麝香,主要是因為其具有開竅醒神、活血止痛的功效。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能通達經絡,直達病竈。其開竅醒神之效,可用於治療昏迷、神志不清、驚厥等症狀;而其活血止痛之效,則能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疼痛。
靈砂黑虎丹主要用於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而麝香的活血止痛功效正好可以緩解疼痛,並促進瘀血消散,加速傷口癒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靈砂黑虎丹之傳統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楊梅瘡後遺症」及頑固性瘡毒,具體症狀包括:
- 頭痛劇烈:描述為「頭如破裂之疼痛」,顯見毒性上攻、經絡瘀阻之象,屬風火痰瘀交結。
- 筋骨拘攣疼痛:反映毒邪深伏筋骨關節,氣血不通,甚而引動肝風內動。
- 冷痰包與膿瘡:痰濕凝結成包,潰後膿水淋漓,提示氣血虧虛兼痰毒壅滯。
- 陰結毒與久瘡不斂:泛指下焦濕毒或深部潰瘍,遷延難癒,與正虛邪戀相關。
此方適用於「毒邪頑固、正氣未竭」之證,以攻毒為主,兼顧通絡、化痰、斂瘡。
方劑組成與治療邏輯
1. 峻烈攻毒:白砒(砒霜)為主藥
- 製法考究:白砒經綠豆水煮、升華(火煅)、白蘿蔔煮等工序,減其毒性,存其攻效。
- 中醫原理:砒霜性猛,善「劫痰截瘧、蝕瘡去腐」,針對楊梅瘡毒深伏筋骨、痰瘀互結之頑症,以毒攻毒。
2. 清熱解毒與收斂:寒水石、百草霜
- 寒水石(煅):性寒,清熱瀉火,解砒霜之燥烈,並治瘡毒紅腫。
- 百草霜:止血收斂,吸附膿毒,助潰瘍癒合。
3. 通絡搜風:金頭蜈蚣
- 蜈蚣走竄力強,善搜剔經絡風毒,治「筋骨拘攣」,與砒霜協力深入病所。
4. 調和藥性:黑豆、紅棗
- 黑豆:解砒毒(古籍載黑豆、綠豆可緩砒石毒性),兼補腎利水,防攻伐傷正。
- 紅棗:甘緩補脾,製丸時取其黏性,並緩和諸藥峻烈之性。
5. 開竅散結:冰片、麝香
- 兩藥芳香走竄,通絡止痛,引藥透達,尤適頭面疼痛與頑瘡閉阻。
6. 加減精妙:西黃(牛黃)
- 若加牛黃,增強清心解毒之功,針對熱毒熾盛、神昏譫語之變證。
整體治療原理
- 以毒攻毒:白砒直折頑毒,蜈蚣搜風通絡,針對深伏之楊梅瘡毒。
- 痰瘀並治:砒霜劫痰,百草霜化瘀,寒水石清熱痰,共逐膠結之邪。
- 標本兼顧:黑豆、紅棗護脾胃,麝香、冰片開竅醒神,防攻邪傷正。
- 外用內服相契:此方雖內服,然其「口眼胞腫」反應暗示藥力外透,類似「托毒外出」之理。
此方體現古代「峻藥緩投」思維,以猛藥為主,佐以制毒、調和之品,專攻頑痰死血膠結之疾。
傳統服藥法
白砒3錢(將砒用綠豆水煮過,入罐內升5炷香,取出以白蘿蔔同煮過,入藥),寒水石(煅)3錢,百草霜3錢,金頭蜈蚣2條(焙),大黑豆120粒,冰片1分,麝香1分。
上為極細末,和勻,用小紅棗四兩,煮熟去皮核,同搗為丸,如豌豆大。
每服2丸,冷水或茶送下,日3次。服是藥,口、眼胞腫則藥力到矣,緩1日再服。其黑豆生用,冷水泡軟,去皮搗碎,加紅棗肉,丸得起便罷,不必多,或加西黃2-3分更妙。凡結毒頑瘡,先服五寶
忌吃熱湯水,宜吃大葷,以免嘈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靈砂黑虎丹, 出處:《瘍醫大全》卷三十四。 組成:白砒3錢(將砒用綠豆水煮過,入罐內升5炷香,取出以白蘿蔔同煮過,入藥),寒水石(煅)3錢,百草霜3錢,金頭蜈蚣2條(焙),大黑豆120粒,冰片1分,麝香1分。 主治:楊梅瘡後,頭如破裂之疼痛,筋骨拘攣,痛不可忍,或起冷痰包,膿水淋漓;兼治陰結毒,一切濕痰,久不收口之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