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舌散

收舌散

SHOU SHE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0.33)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2%
心經 20%
肝經 20%
胃經 13%
肺經 7%
大腸經 7%
膽經 7%
脾經
心經
肝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收舌散中包含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寒,入心、胃經,具有清熱瀉火之效。收舌散用於治療口舌生瘡、口乾舌燥等症狀,而黃連的清熱瀉火作用可以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2. 燥濕止癢:黃連亦具燥濕止癢之功效。口舌生瘡多伴有濕熱內蘊,黃連可以清熱燥濕,抑制細菌生長,從而減輕炎症和瘙癢。

收舌散方中加入人參,主要是考慮其補氣固本之效。

人參味甘性溫,歸脾、肺、心經,具有大補元氣、益氣復脈、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之功效。收舌散主治舌根強直,不能伸縮,或因元氣不足,脾胃虛弱所致。而人參能補氣益脾,提升機體的免疫力,有助於改善舌根強直,恢復正常功能。

此外,人參還有活血通絡的作用,可以改善血液循環,促進舌根的血液供應,進一步緩解舌根強直症狀。

收舌散中添加水菖蒲,主要是因為其具有以下兩個功效:

  1. 開竅醒神,化痰止痙: 水菖蒲性溫,味辛,歸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痰止痙的功效,可以治療痰迷心竅、神志不清、驚癇等症狀。收舌散中加入水菖蒲,可以增強其開竅醒神、化痰止痙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小兒驚癇、口吐涎沫等病症。
  2. 利水消腫,通竅止痛: 水菖蒲也具有利水消腫、通竅止痛的功效,可以治療水腫、腹痛、頭痛等症狀。收舌散中加入水菖蒲,可以增強其利水消腫、通竅止痛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小兒驚癇、口吐涎沫等病症伴隨的相關症狀。

總之,收舌散中加入水菖蒲,可以有效地增強其開竅醒神、化痰止痙、利水消腫、通竅止痛的作用,更有效地治療小兒驚癇、口吐涎沫等病症。

收舌散中包含白芍,主要是因為其緩解口舌乾燥,滋潤口腔的功效。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入肝脾經,具有養血柔肝、斂陰止汗、緩急止痛等作用。

當口舌乾燥、疼痛時,白芍可以滋潤口腔,緩解乾燥不適,同時也能緩解口舌疼痛。此外,白芍也能清熱解毒,對於因熱毒所致的口舌乾燥也有很好的緩解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收舌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陽火盛強,舌吐出不肯收進」,屬中醫「吐舌」「弄舌」範疇,多因心火亢盛或熱極生風所致。舌為心之苗,心火熾盛或熱邪內擾,可致舌體僵硬、外吐不收,甚或腫脹疼痛。本方旨在清心瀉火、益氣斂陰,佐以開竅,使熱退神安而舌自復位。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黃連(3錢)

    • 苦寒入心,為清洩心火之首藥,《內經》云「火鬱發之」,黃連直折心經實火,降低陽火之亢盛。熱清則舌體鬆軟,利於收縮。
  2. 人參(3錢)

    • 甘溫益氣,與黃連相配,既防苦寒傷正,又助氣陰恢復。《本草經疏》載人參「補五臟,安精神」,心氣足則神識自寧,間接調控舌之運動。
  3. 白芍(3錢)

    • 酸寒斂陰,柔肝緩急。肝主筋,舌體亦為筋脈所繫。白芍能緩解因熱熾導致的筋脈拘急,使舌體柔軟易收,同時滋陰以制陽火。
  4. 菖蒲(1錢)

    • 辛溫芳香,開竅醒神。《本經逢原》指其「開心孔,通九竅」,助心神歸位,調節舌之異常活動,兼引藥上行。
  5. 冰片(外用少許)

    • 先以冰片點舌,取其辛涼走竄之性,局部清熱、鎮痛消腫,刺激舌體黏膜,促其收縮。「急則治標」之舉,為後續內服藥創造條件。

三、整體配伍思路
本方以「清心瀉火」為核心,輔以「益氣養陰」「開竅緩急」。

  • 黃連+人參:瀉火不傷正,益氣助降火。
  • 白芍+菖蒲:一斂一散,調和筋脈與神機。
  • 冰片外治:先緩其急,再治其本。

四、可能的拓展應用
除吐舌不收外,凡因心火亢盛所致口舌生瘡、煩躁譫語,或熱病後舌體僵直,亦可加減化裁。若兼痰熱,可佐竹瀝;陰虛明顯,加生地、玄參。

結論
此方體現中醫「標本兼顧」「內外並治」之法,組合簡練而直中病機,反映古代醫家對「形神同治」的深刻理解。

傳統服藥法


黃連3錢,人參3錢,菖蒲1錢,白芍3錢。
先以冰片少許,點之即收;後用本方水煎服,2劑可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同名稱方劑


收舌散, 出處:《石室秘錄》卷四。 組成:黃連3錢,人參3錢,菖蒲1錢,白芍3錢。 主治:陽火盛強,舌吐出不肯收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