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虎睛湯中包含茯苓,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健脾利濕,寧心安神: 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脾、腎經,具有健脾利濕、寧心安神的功效。虎睛湯常用於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多夢等症,而茯苓可健脾利濕,化解脾濕之困,進而達到寧心安神的作用。
- 配伍增效: 虎睛湯中常配伍其他藥物,如黃連、黃芩等,這些藥物偏寒涼,易傷脾胃,而茯苓則能起到健脾和胃,使藥物更容易被人體吸收,發揮更好療效。
綜上所述,茯苓的加入不僅能發揮自身的功效,更能與其他藥物配伍,提高整體療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虎睛湯中加入桂枝,主要原因有二:
一、溫陽散寒,通經活絡:虎睛湯主治風寒濕邪凝滯經絡所致的肩臂疼痛,桂枝性溫,善於溫經散寒,並能通暢血脈,緩解經絡痺阻,協同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效果。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桂枝與其他藥物如當歸、川芎等配伍,可起到相輔相成的作用,桂枝的溫陽散寒作用可促進當歸、川芎等活血化瘀的功效,共同發揮疏風散寒、活血止痛的作用。
虎睛湯中包含防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疏散風寒,止痛止癢: 防風性味辛溫,具有疏散風寒、止痛止癢的功效。虎睛湯常用於治療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頭痛、目赤、鼻塞、流涕、肢體痠痛等症狀,而防風的疏風止痛作用能有效緩解這些症狀。
- 祛風止痙,解痙止搐: 防風還具備祛風止痙、解痙止搐的功效。虎睛湯也可用於治療風寒濕邪引起的筋脈拘攣、肢體麻木、抽搐等症狀,防風的祛風止痙作用能緩解這些症狀,起到緩解痙攣、止搐的作用。
虎睛湯中包含獨活,主要原因有二:
- 祛風濕止痛:獨活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虎睛湯主治風寒濕痺,症見肢體疼痛,屈伸不利,而獨活正是針對此症狀的藥物,可以有效緩解疼痛,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肢體活動。
- 疏通經絡:獨活能疏通經絡,散寒除濕,對於風寒濕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虎睛湯中其他藥物如羌活、桂枝等也具有疏通經絡的作用,與獨活相輔相成,加強了方劑整體的療效。
虎睛湯中加入甘草,主要原因有二:
- 調和藥性:虎睛湯中多用辛熱之藥,如附子、乾薑等,容易燥烈傷陰。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解藥性過於強烈之功效,避免藥物對身體造成過度刺激,使藥效更溫和。
- 解毒護胃:虎睛湯屬於溫熱藥性較強的方劑,可能對脾胃造成負擔。甘草入脾胃經,能解毒護胃,緩解藥物對脾胃的刺激,保護脾胃功能,避免藥物副作用的產生。
虎睛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氣益血: 虎睛湯主要針對氣血不足、面色蒼白、頭暈目眩等症狀,而人參性溫,味甘,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的功效,可以有效改善氣血虧虛所導致的症狀。
- 扶正祛邪: 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可以增強機體抵抗力,抵抗外邪入侵。虎睛湯中加入人參,可以增強整體療效,幫助機體更快恢復健康。
虎睛湯中加入天雄,主要是基於其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功效。
天雄性溫,味辛,歸腎、膀胱經,具有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祛風濕的功效。對於腎陽虛、寒凝血瘀導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泄、小腹冷痛、寒濕痹痛等症狀,天雄可起到溫陽散寒、止痛化瘀的作用。
因此,在虎睛湯中加入天雄,可增強其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的功效,達到治療目的。
虎睛湯中包含露蜂房,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露蜂房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虎睛湯多用於治療熱毒壅盛、目赤腫痛等症狀,露蜂房可清熱解毒,緩解眼部炎症。
2. 疏風散熱:露蜂房亦有疏風散熱之功,可配合其他藥物,共同達到清熱解毒、疏散風熱的效果。虎睛湯中的其他藥物,如石膏、知母等,亦具清熱瀉火之效,露蜂房的加入,可增強藥效,促進眼部炎症的消退。
虎睛湯中加入石長生,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腎固精: 石長生性味甘溫,入腎經,具有補腎固精、壯陽益氣的作用。虎睛湯常用於治療腎虛所致的遺精、早泄、腰膝酸軟等症,而石長生恰好能補益腎氣,固攝精關,改善腎虛症狀。
- 止血生肌: 石長生亦有止血生肌之效。虎睛湯用於治療外傷出血、跌打損傷,石長生有助於止血止痛,促進傷口癒合,起到輔助治療的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虎睛湯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虎睛湯主治:
- 「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指瘋狂發作不規律,披頭散發大聲喊叫,有殺人衝動,不避危險情況
- 「風狂叫笑不時,喜怒無常」:瘋癲狀態下不時狂叫或大笑,情緒變化無常
- 「登高(俞)垣,言語不避人」:攀爬高處或牆垣,言語無所顧忌
此方傳統上被用於治療嚴重的精神異常症狀,表現為暴力傾向、情緒極度不穩定、行為怪異等類似現代醫學中精神分裂症、躁鬱症等精神疾患的狀態。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君藥:
- 虎睛:古代認為虎為百獸之王,其睛具有鎮驚定魄之效,尤其針對精神狂亂
- 鴟頭(並肝):貓頭鷹的頭部與肝臟,古人認為夜行動物能治夜間精神異常,具安神定驚之效
臣藥:
- 天雄:附子類藥材,大辛大熱,溫陽逐寒,古人認為能驅除內在陰寒邪氣導致的精神異常
- 人參:大補元氣,安定精神,防止攻伐藥物傷正
- 茯苓:健脾安神,利水滲濕,祛除痰濕之邪
- 防風、獨活:祛風除濕,通絡止痛,治療風邪引起的精神異常
佐使藥:
- 桂心:溫通血脈,助陽化氣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峻烈之性
- 露蜂房:祛風攻毒,散結止痛
- 石長生:據《本草綱目》記載可治「驚癇邪氣」
- 楓上寄生:祛風濕,強筋骨,安神
治療邏輯推理
此方組成展現古代中醫對嚴重精神疾患的幾種認識與治療思路:
- 動物藥運用:以虎睛、鴟頭等威猛動物器官「以形治形」,鎮靜狂躁精神狀態
- 祛風理論:多數藥物具有祛風濕作用,反映「風邪入腦」致病的理論
- 溫陽散寒:天雄、桂心等溫熱藥顯示古醫認為此症與陽虛寒盛有關
- 扶正祛邪:人參、甘草扶助正氣,使攻邪不傷正
此方劑綜合運用多種傳統治療策略,展現古代中醫對精神疾病複雜的辨證認識與豐富的治療手段。
傳統服藥法
虎睛1具,茯苓3兩,桂心3兩,防風3兩,獨活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天雄1兩,露蜂房1具,鴟頭1具,石長生10分,楓上寄生5分。
上(口父)咀。以水1鬥2升,煮取3升,分4服,日3夜1。
本方改為散劑,名「虎睛散」(見《聖惠》)。《聖濟總錄》有當歸;鴟頭,作「鴟頭並肝」,用法雲:每服時須去食稍遠,恐藥食相犯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副作用,如服用後可能會出現口乾、便秘、腹脹等症狀。因此,在服用本方前,患者應先諮詢醫師,以確保用藥安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虎睛湯, 出處:《千金》卷十四。 組成:虎睛1具,茯苓3兩,桂心3兩,防風3兩,獨活1兩,甘草1兩,人參1兩,天雄1兩,露蜂房1具,鴟頭1具,石長生10分,楓上寄生5分。 主治:狂邪發無常,披頭大喚,欲殺人,不避水火。風狂叫笑不時,喜怒無常,登高(俞)垣,言語不避人。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