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歸葛飲
GUI GE YI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熱 (3.75)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8%
肝經 15%
心經 15%
胃經 13%
肺經 13%
膀胱經 13%
脾經
肝經
心經
胃經
肺經
膀胱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歸葛飲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性溫,味甘辛,入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之效。歸葛飲主要治療血虛所致的月經不調、痛經、閉經等症狀,而當歸能補血活血,改善血液循環,調和氣血,改善月經不調的根本原因。
- 與葛根相輔相成:葛根性涼,味甘,入脾、胃經,具有解表退熱、生津止渴、升陽止瀉之效。當歸與葛根搭配,一溫一涼,相互協調,既能補血活血,又能清熱解表,達到相輔相成、治療效果更佳的目的。
歸葛飲方劑中包含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 解肌發表: 葛根性涼,味甘,具有解肌發表、透疹退熱的功效,可疏散風邪,解除肌表之邪,適用於風寒感冒、發熱惡寒、頭痛鼻塞等症。
- 升陽止瀉: 葛根還具升陽止瀉之效,可益氣升陽,固護脾胃,用於脾胃虛弱、氣虛下陷導致的泄瀉等症。
綜上,葛根在歸葛飲中,主要發揮解肌發表和升陽止瀉的功效,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歸葛飲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載於《景岳全書》,主治「陽明溫暑時證」,症見「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屬外感熱病範疇。陽明經為多氣多血之腑,暑熱之邪入裡化燥,耗傷津液,導致高熱、煩渴;若陰血不足(如素體陰虛或汗下過度),則無以化汗透邪,熱邪鬱閉。此時需滋陰生津、透熱解表,使邪從汗解。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當歸(3-5錢):
- 性味甘辛溫,歸肝、心、脾經,為補血活血要藥。
- 於此方中,主要取其「養血滋陰」之功。陰血充足則能涵陽化汗,解決「陰虛不能作汗」之病機;另血汗同源,當歸活血助汗源,間接助邪外透。
乾葛(葛根,2-3錢):
- 性味甘辛涼,歸脾、胃經,具「解肌退熱、生津止渴」之效。
- 針對陽明經熱邪,葛根能透發肌表之熱,兼生津液以緩解大渴;其輕揚升散之性,可助當歸引陰血上達肌腠,促成汗出邪退。
配伍特點與療效機制:
- 養血生津以助汗:當歸補陰血,葛根生津液,二者共滋汗源,解決「無汗」之本。
- 透熱解表並行:葛根清透陽明之熱,當歸助其透散,使熱邪隨汗而解。
- 涼服取效:煎後冷服,既可順應暑熱病性(「治溫以清」),又能刺激陽氣升發,促進汗出(仿「白通湯加人尿豬膽汁」反佐之理)。
總結:此方針對「陰虛感暑」之證,以養血為發汗之本,透熱為解表之標,標本兼顧,體現「滋陰解表」的治療思路,契合張景岳「陰中求陽」的學術思想。
傳統服藥法
當歸3-5錢,乾葛2-3錢。水2鐘,煎1鐘,以冷水浸涼,徐徐服之。得汗即解。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歸葛飲, 出處:《景岳全書》卷五十一。 組成:當歸3-5錢,乾葛2-3錢。 主治:陽明溫暑時證,大熱大渴,津液枯涸,陰虛不能作汗。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