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箭散

鬼箭散

GUI JIAN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偏熱 (1.60)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9%
肝經 16%
腎經 15%
心經 13%
脾經 10%
膀胱經 9%
胃經 7%
膽經 2%
心包經 2%
大腸經 2%
肺經
肝經
腎經
心經
脾經
膀胱經
胃經
膽經
心包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鬼箭散中包含鬼箭羽,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性互補: 鬼箭羽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其與其他藥材如金銀花、連翹等相配,可加強清熱解毒之效,並能緩解炎症反應,達到協同作用。
  2. 針對病症: 鬼箭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乳癰、痄腮等疾病。鬼箭羽的清熱解毒功效,正好針對此類病症的病因,能有效消散熱毒,促進炎症消退。

鬼箭散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疏肝解鬱,行氣止痛: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經,能疏肝解鬱,行氣止痛。鬼箭散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脅肋疼痛、胸悶不舒等症狀,而白蒺藜可有效緩解肝氣鬱結,促進氣血運行,達到止痛的效果。
  2. 清熱除濕,利水通淋:白蒺藜還具備清熱除濕、利水通淋的功效。鬼箭散的組成中,常會加入一些清熱利濕的藥物,如蒼朮、茵陳等,白蒺藜的加入,可加強清熱除濕的作用,促進水液代謝,有利於解除濕熱導致的疼痛。

鬼箭散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桂枝性溫,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鬼箭散主治風寒濕痹,四肢疼痛,桂枝可溫經散寒,緩解寒邪凝滯所致的疼痛。
  2. 調和營衛,促進氣血運行: 桂枝能調和營衛,使氣血運行通暢,有助於藥物更好地到達病竈部位,發揮其療效。鬼箭散中其他藥物如威靈仙、秦艽等,也具有祛風濕、止痛的作用,桂枝的加入可以促進藥效發揮。

鬼箭散中包含麻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發汗解表: 麻黃性溫,味辛,具有發汗解表之功效,對於風寒感冒、咳嗽痰多等症狀有很好的治療效果。鬼箭散的組成中多為寒涼藥物,加入麻黃可以起到溫陽散寒的作用,協調整體方劑的寒熱平衡。
  2. 宣肺止咳: 麻黃入肺經,具有宣肺止咳的功效。鬼箭散主治肺熱咳嗽、痰多難咳、胸悶氣促等症狀,麻黃的加入可以促進肺氣宣降,利於痰液排出,緩解咳嗽症狀。

總而言之,麻黃的加入,既可以發汗解表,又可以宣肺止咳,與鬼箭散中其他藥物協同作用,增強其治療功效。

鬼箭散中包含赤箭,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赤箭性味辛溫,善於祛風除濕、消腫止痛。 此藥材能有效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痺痛、麻木、腫脹等症狀,與鬼箭散中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發揮更佳的療效。
  2. 赤箭性狀獨特,形似箭鏃,故名鬼箭。 此藥材在中醫理論中,常以形補形,以赤箭之形,寓意能直達病竈,將風寒濕邪驅散,達到治療的效果。

鬼箭散中加入獨活,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一、散寒除濕,通絡止痛: 獨活性溫,具有散寒除濕、通絡止痛的功效,對於因風寒濕邪侵襲所致的關節疼痛、肢體麻木、筋骨不舒等症狀有良好的治療作用。鬼箭散主要針對風寒濕邪所致的痹症,獨活的加入能有效驅散寒濕,疏通經絡,達到止痛的目的。

二、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 鬼箭散中其他藥物如羌活、防風等也具有散寒除濕的功效,獨活與之相配,藥效相輔相成,能夠更有效地祛除寒濕,緩解疼痛,達到治本的效果。

鬼箭散方中加入川芎,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一、行氣止痛:川芎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行氣止痛之效。鬼箭散主要用於治療風寒濕痺、肢體麻木、疼痛等症,川芎能疏通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疼痛,起到行氣止痛的作用。

二、祛風除濕:川芎亦具有一定的祛風除濕作用,可配合其他藥材,如羌活、防風等,共同發揮祛風除濕之效,進一步治療風寒濕痺所致的疾病。

總而言之,川芎在鬼箭散方中,既能行氣止痛,又能祛風除濕,與其他藥材相互配合,達到治療疾病的效果。

鬼箭散中包含薏苡仁,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利水滲濕:薏苡仁性味甘淡微寒,入脾、肺經,具有利水滲濕、健脾止瀉的功效。鬼箭散主治濕熱下注所致的帶下病,而薏苡仁能有效利水滲濕,將濕邪排出體外,有助於改善帶下病症。
  2. 清熱解毒:薏苡仁除了利水滲濕外,還具有清熱解毒的作用。鬼箭散中常配合其他清熱解毒藥物,如黃柏、地榆等,共同達到清熱利濕、解毒消腫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帶下病。

因此,薏苡仁在鬼箭散中的配伍,不僅能利水滲濕,更能清熱解毒,共同達到治療帶下病的目的。

中藥方劑「鬼箭散」中包含蛇床子,是因其具有很好的燥濕祛寒、殺蟲止痛的作用。蛇床子能夠有效地驅除體內的寒濕,並且對於一些皮膚病、風濕病有顯著的療效。蛇床子還能緩解疼痛,對於由於寒濕引起的疼痛有很好的改善效果。

鬼箭散中加入枳殼,主要基於其理氣消積、寬胸散結的功效。枳殼味苦酸,性寒,入脾、胃經,能行氣消積,解除胸膈滿悶之症。方中以鬼箭羽為君藥,善於治跌打損傷,但若氣機阻滯,藥效難以發揮。枳殼的加入,可疏通氣機,使藥力暢達病所,增強療效。此外,枳殼還有降逆止嘔的作用,可緩解跌打損傷引起的嘔吐等症狀,提升整體療效。

鬼箭散中加入甘草,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鬼箭散中多用辛、苦、燥之藥,容易傷陰耗氣,而甘草性甘平,味甘入脾胃,能緩和藥性,避免傷及正氣。
  2. 增強藥效:甘草有調和諸藥、解毒、緩急止痛的功效,能增強鬼箭散的療效,使其更有效地治療疾病。

總之,甘草在鬼箭散中起到調和藥性、增強藥效的作用,使方劑更安全有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鬼箭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婦人血遊風,遍身瘙癢不止」,屬中醫風證、皮膚疾患範疇。「血遊風」一詞,指風邪與血分失和相搏,遊走肌表所致瘙癢。其病機或與血虛風燥、衛外不固相關,風邪乘虛內襲,鬱於腠理,氣血運行失常而發為瘙癢。此症特點為遍身作癢、時發時止,符合風性「善行數變」之特徵。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祛風透邪

    • 麻黃、獨活:辛溫解表,開泄腠理,驅逐外風。麻黃宣肺氣以通毛竅,獨活善祛深伏風邪,二者協力使風從表散。
    • 白蒺藜:辛散苦降,專治皮膚風癢,《本草求真》謂其「宣散肝經風邪」,且能疏肝解鬱,調和氣血。
    • 赤箭(天麻):息內風、通絡,《本草綱目》載其治「風熱語言不遂」,此處用於風邪內動之瘙癢。
  2. 活血通絡

    • 鬼箭羽:破血行瘀,兼祛風邪,《本經逢原》稱其「專散惡血」,針對血分風熱鬱滯之病機。
    • 芎藭(川芎):活血行氣,為血中氣藥,助鬼箭羽調血分以熄風。
  3. 溫通調營

    • 桂心:溫通血脈,助陽化氣,與麻黃相配,增強衛陽以固表。
    • 薏苡仁:滲濕健脾,防風邪挾濕為患,且能緩和皮膚異常。
  4. 理氣止癢

    • 枳殼:行氣寬中,與芎藭相伍調暢氣血,氣行則風自滅。
    • 蛇床子:燥濕祛風,外用內服皆能止癢,《神農本草經》言其「主婦人陰中腫痛,除痹氣」。
    • 甘草:調和諸藥,緩和麻黃、桂心之烈性。

綜合推論
全方以「祛風為先,活血為輔,兼顧氣血調和」為核心。風邪外襲,鬱於血分,故以麻黃、蒺藜等散表風;鬼箭羽、川芎活血通絡,取「治風先治血,血行風自滅」之意;桂心、薏苡仁調營衛,蛇床子專攻皮膚風癢,枳殼理氣以助血行。諸藥協同,共奏祛風止癢、調和氣血之效,針對血遊風之病機層次用藥,體現標本兼治思路。

傳統服藥法


鬼箭羽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桂心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赤箭3分,獨活3分,芎藭3分,薏苡仁3分,蛇床子半兩,枳殼3分(麩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上為散。
每服3錢,以水1中盞,煎至6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過敏體質者慎用。

相關疾病


排尿困難血液和造血器官疾病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鬼箭散, 出處:《聖惠》卷五十八。 組成:鬼箭羽3兩,瞿麥1兩,葵子1兩,石韋1兩(去毛),滑石3兩,木通1兩(銼),榆白皮2兩(銼)。 主治:脬轉,不得小便。

鬼箭散, 出處:《聖惠》卷六十九。 組成:鬼箭羽1兩,白蒺藜1兩(微炒,去刺),桂心半兩,麻黃1兩(去根節),赤箭3分,獨活3分,芎藭3分,薏苡仁3分,蛇床子半兩,枳殼3分(麸炒微黃,去瓤),甘草半兩(炙微赤,銼)。 主治:婦人血遊風,遍身瘙癢不止。

鬼箭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鬼箭羽1兩,琥珀1兩,牛李子1兩,當歸1兩(銼碎,微炒),穿山甲1兩(塗醋炙令黃),桂心1兩,桃仁1兩(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川大黃1兩(銼碎,微炒)。 主治:婦人積聚氣,心腹脹痛,經絡滯澀,四肢疼悶,坐卧不安。

鬼箭散, 出處:《聖惠》卷七十二。 組成:鬼箭羽半兩,赤芍藥半兩,川大黃半兩(微炒),桂心半兩,鱉甲半兩(塗醋炙令黃,去裙襕),當歸半兩(銼,微炒),牛膝半兩(去苗),琥珀1兩(細研),土瓜根半兩,水蛭1分(炒微黃),川朴消1兩,虎杖3分,桃仁3分(湯浸,去皮尖雙仁,麸炒微黃),虻蟲1分(炒微黃)。 主治:婦人月水久不通,經數年以來,羸瘦少食,諸方不效者。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