蓮子黃連丸

蓮子黃連丸

LIAN ZI HUANG LIAN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6

寒性指數

30

熱/寒比例

(0.2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9%
大腸經 16%
脾經 15%
肺經 14%
肝經 12%
心經 12%
膽經 4%
腎經 3%
胃經
大腸經
脾經
肺經
肝經
心經
膽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蓮子黃連丸中含有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1. 清熱瀉火:黃連味苦性寒,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瀉、解毒消炎的功效。它能有效抑制腸道菌羣的過度增殖,緩解腸胃濕熱導致的腹瀉、痢疾等症狀。
  2. 配合蓮子:蓮子味甘性平,具有健脾益腎、養心安神、清心除煩的功效。與黃連搭配使用,可起到協調作用,既能清熱瀉火,又能健脾益腎,防止藥性過寒對脾胃的損傷。

蓮子黃連丸中加入胡黃連,是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止痛的功效。

胡黃連味苦性寒,入心、肝、胃經,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的功效。其苦寒之性可降心火,消胃熱,並能清肝膽之火,對於心煩失眠、口渴咽乾、胃熱嘔吐、目赤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

因此,胡黃連的加入可以加強蓮子黃連丸的清熱瀉火功效,進一步提高其對熱病、心火、胃火等病症的治療效果。

蓮子黃連丸方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生津止渴:天花粉性寒,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瀉火、生津止渴之效。蓮子黃連丸以清熱瀉火為主,天花粉可增強其清熱功效,並緩解黃連所致的口苦燥渴之症。
  2. 利濕止瀉,降濁止渴:天花粉亦有利濕止瀉之效,能祛除濕熱,改善因濕熱所致的腹瀉、小便不利等症狀。蓮子黃連丸治療的症狀中,常伴有濕熱下注,天花粉的加入有助於改善此類症狀,提高療效。

蓮子黃連丸中加入烏梅,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斂酸止瀉: 烏梅味酸性收斂,能斂肺止咳,收腸止瀉,有助於治療脾胃虛弱導致的慢性腹瀉。蓮子則能健脾益腎,與烏梅相輔相成,共同達到止瀉效果。
  2. 滋陰降火: 黃連苦寒,善清心火,但過於寒涼可能損傷脾胃。烏梅味酸入肝,能滋陰降火,平衡黃連的寒性,避免傷及脾胃,使藥效更為穏和。

蓮子黃連丸為傳統中藥方劑之一,主要用於清熱除煩、養心安神。該方由多種中藥材組成,其中包含了蓮子、黃連及杏仁等成分。蓮子性平味甘澀,歸脾、腎、心經,具有補脾止瀉、益腎固精、養心安神的功效;黃連則為苦寒之品,歸心、肝、胃、大腸經,擅長清熱燥濕、瀉火解毒。

至於方中加入杏仁的原因,主要取其潤腸通便、降氣止咳的作用。杏仁性溫味苦,歸肺與大腸經,能有效改善因熱盛所導致的肺燥咳嗽或腸燥便秘等症狀。在蓮子黃連丸中,杏仁的使用不僅能夠輔助其他藥物共同發揮清熱養心的效果,同時還可藉由其潤腸作用來緩解患者可能伴隨的便秘問題,使整體療效更加全面均衡。此外,杏仁對於心肺功能的調節也有正面影響,從而增強了蓮子黃連丸在治療心煩不眠等方面的應用價值。

「蓮子黃連丸」方劑中含有「石蓮子」,是基於其清熱瀉火、養心安神、止瀉止痢的功效。

石蓮子,即睡蓮的種子,性味甘平,入心、脾經。其味甘,能滋養心脾;性平,則不燥不寒,可緩和黃連的苦寒之性。石蓮子還具有清心火、解暑熱之功,有助於緩解黃連清熱瀉火帶來的脾胃寒涼之弊,使藥性更為平和,並增強安神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蓮子黃連丸」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要針對小兒因陰虛內熱或疳積化熱所致的諸症,包括:

  1. 潮熱往來:熱勢如潮汐般定時發作,多屬陰虛或疳熱內擾。
  2. 五心煩熱:手心、腳心及心胸煩熱,為陰虛火旺之象。
  3. 盜汗骨蒸:夜間汗出,伴隨骨蒸痠痛,提示陰虛內熱灼傷津液。
  4. 喘咳:熱灼肺陰或疳熱上攻於肺,氣逆而咳。
  5. 疳而成痨:小兒疳積日久,耗傷氣陰,轉為虛勞之證。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1. 藥物組成分析
  • 黃連(豬膽汁製)
    • 主瀉心火與中焦濕熱,豬膽汁製後增強清肝膽鬱熱之效,針對疳熱、骨蒸。
  • 胡黃連
    • 退虛熱、除疳熱,擅治小兒疳積發熱及陰分伏熱。
  • 瓜蔞根(天花粉)
    • 清熱生津,潤肺止咳,緩解陰虛肺燥之喘咳。
  • 烏梅
    • 酸斂生津,與黃連配伍「酸苦泄熱」,兼止盜汗。
  • 杏仁
    • 降肺氣、止咳喘,通利肺絡。
  • 石蓮子
    • 健脾止瀉、清心除煩,兼治疳熱傷脾。
  • 豬膽汁、糕糊
    • 豬膽汁助清熱,糕糊健脾和中,緩和苦寒傷胃之弊。
2. 組方邏輯與治療原理
  • 清熱為主,兼顧養陰
    • 以黃連、胡黃連為君,直折疳熱與陰虛之火;天花粉、烏梅為輔,生津潤燥。
  • 標本同治
    • 清熱同時,用杏仁宣肺治喘咳(標),石蓮子健脾防疳積進展(本)。
  • 酸苦配伍
    • 烏梅之酸與黃連之苦合化,泄熱而不傷陰,符合「酸苦湧泄」之法,尤適小兒稚陰之體。
  • 臟腑兼顧
    • 方中藥物分入心、肺、脾、肝,清心火、瀉肝熱、潤肺燥、健脾滯,契合小兒「肝常有餘,脾常不足」之生理特點。
3. 現代中醫原理推演

此方體現「清熱養陰、調和肝脾」之法,適用於現代臨床小兒功能性發熱、營養不良伴隨的代謝亢進(如盜汗、煩躁),或慢性呼吸道感染後的陰虛餘熱未清。其組方嚴謹,苦寒與酸甘並用,避免單純清熱導致的脾胃損傷,符合兒科用藥「攻補兼施」的特色。

結論:蓮子黃連丸通過瀉火存陰、斂肺健脾,調理小兒虛實夾雜之熱證,為古代治療小兒「疳熱虛勞」的代表方之一。

傳統服藥法


黃連5錢(豬膽汁浸1宿,曬乾),胡黃連3錢,瓜蔞根2錢,烏梅(去核)2錢,杏仁(浸去皮,焙)2錢,石蓮子2錢。
斂陰和脾。
上為末,用豬膽汁浸糕糊為丸,如麻子大。
每服15丸,煎烏梅、薑蜜湯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咳血氣喘肺結核心內膜炎心包炎心肌炎二尖瓣狹窄三尖瓣疾病咳嗽手心腳心發熱夜間盜汗心情煩燥心胸煩熱身體發低熱

相同名稱方劑


蓮子黃連丸, 出處:《醫林纂要》卷九。 組成:黃連5錢(豬膽汁浸1宿,曬乾),胡黃連3錢,瓜蔞根2錢,烏梅(去核)2錢,杏仁(浸去皮,焙)2錢,石蓮子2錢。 主治:斂陰和脾。主治:小兒潮熱往來,五心煩熱,盜汗骨蒸,喘咳,疳而成癆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