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瘤方

枯瘤方

KU LIU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5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25)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9%
心經 12%
脾經 12%
肺經 12%
胃經 12%
膀胱經 6%
腎經 6%
小腸經 3%
大腸經 3%
肝經
心經
脾經
肺經
胃經
膀胱經
腎經
小腸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枯瘤方]的組成中包含[硇砂],因為硇砂具有燥濕解毒、祛瘡的作用。硇砂能夠有效乾燥濕潤,促進瘡瘍的癒合,對於治療皮膚病變有顯著效果。在[枯瘤方]中,硇砂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對於乾燥濕潤和促進癒合的效果,幫助改善皮膚健康。

「枯瘤方」中加入「粉霜」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粉霜性寒,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抑制腫瘤的生長和蔓延,緩解其引起的疼痛和炎症。
  2. 活血化瘀,軟堅散結:粉霜亦能活血化瘀,軟堅散結,可幫助消除腫瘤周圍的瘀血和硬塊,促進其消散。

因此,粉霜在「枯瘤方」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有助於治療腫瘤,減輕患者的痛苦。

中藥方劑[枯瘤方]的組成中包含[雄黃],因為雄黃具有燥濕解毒、殺蟲的作用。雄黃能夠有效清理體內濕毒,促進瘡瘍癒合,對於皮膚病變及濕熱問題有顯著效果。在[枯瘤方]中,雄黃的加入能夠增強方劑對於燥濕解毒、促進癒合的效果,幫助改善相關健康問題。

枯瘤方中使用輕粉,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散結消腫: 輕粉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散結消腫的功效。對於瘤腫堅硬、不易消散的情況,輕粉可起到軟堅散結、消腫止痛的作用。
  2. 燥濕殺蟲: 輕粉對於濕熱蘊結、蟲毒浸淫所致的瘤腫,亦有顯著的療效。其燥濕殺蟲的特性,可有效清除濕邪,並殺滅寄生蟲,從而達到消散瘤腫的目的。

然而,輕粉毒性較大,應謹慎使用。需在醫師的指導下,根據患者病情合理配伍,避免過量使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

枯瘤方中包含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有助於消散瘀血,減輕腫痛。對於一些由瘀血阻滯引起的瘤狀病變,沒藥可以起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2. 生肌斂瘡,促進癒合: 沒藥還具有生肌斂瘡的功效,能促進傷口癒合,對於一些伴有潰瘍或破損的瘤狀病變,沒藥可以起到修復組織、促進癒合的作用。

總而言之,沒藥在枯瘤方中起到了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以及生肌斂瘡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瘤狀病變。

枯瘤方中加入乳香,主要是針對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

乳香性溫,味辛,入肝、脾經。其辛散之性可活血化瘀,消散瘀血阻滯,對於因血瘀引起的腫瘤、瘰癧等病症,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同時,乳香亦具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可緩解因腫瘤生長所帶來的疼痛不適。

因此,枯瘤方中加入乳香,可藉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藥性,促進病竈的消散,達到治療目的。

枯瘤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散結: 麝香氣味辛香,性溫,具有開竅醒神、活血化瘀、消腫散結之功效。枯瘤多屬氣血瘀滯、痰凝血聚所致,麝香可疏通經絡,活血化瘀,從而消散瘤體,促進其吸收。
  2. 通竅止痛,改善症狀: 枯瘤常伴隨疼痛,麝香具有開竅止痛之效,可緩解疼痛症狀,改善患者生活質量。

總而言之,麝香在枯瘤方中發揮活血化瘀、消腫散結、通竅止痛的功效,是治療枯瘤的重要藥材之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枯瘤方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為外用腐蝕劑,主治「瘤」。古代所稱「瘤」泛指體表腫物,如良性贅疣、息肉或未潰之癭瘤。其法先以艾灸刺激瘤體,再貼敷藥餅,利用藥物腐蝕之性使瘤體「枯落」,後續配合收斂生肌藥助創口癒合。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一)核心藥組:腐蝕消瘤

  1. 白砒(砷化合物)、硇砂(氯化銨):
    • 劇毒蝕瘡,破結軟堅,直接破壞異常組織。
  2. 輕粉(甘汞)、雄黃(硫化砷):
    • 攻毒祛腐,抑制局部病理性增生。
  3. 斑蝥(含斑蝥素):
    • 強烈發泡蝕瘡,刺激局部充血,加速瘤體壞死脫落。

此類藥配伍強化「以毒攻毒」之力,針對頑固瘤體直接腐蝕。

(二)輔助藥組:調控藥性與減緩刺激

  1. 黃丹(鉛丹)、硼砂
    • 黃丹拔毒生肌,硼砂清熱防腐,緩解腐蝕後的繼發感染。
  2. 乳香、沒藥
    • 活血止痛,減輕治療過程中的腫痛不適。
  3. 田螺(乾)
    • 《本草綱目》載其能「消結熱」,或取其鹹寒之性佐制諸藥燥烈。

(三)賦形與引導

  • 糯米粥調和:黏合藥末成餅,兼具緩釋與保護周圍健康組織之用。
  • 黃柏末覆蓋:清熱燥濕,防止腐蝕後熱毒蘊滯。

三、治療機轉推論

  1. 局部腐蝕為主
    • 砒、硇砂等礦物藥直接破壞瘤體細胞結構,斑蝥素引發炎症反應,促使組織壞死。
  2. 艾灸先導
    • 灸法溫通經絡,增強局部氣血循環,加強藥力滲透。
  3. 分階段處理
    • 先枯瘤(攻邪),後斂口(扶正),符合中醫「祛腐生新」原則。

此方體現古代「外科猛藥」思維,以峻烈之品剋制頑疾,然其組成多為毒性藥物,須嚴格控制用量與使用範圍。

傳統服藥法


白砒1錢,硇砂1錢,黃丹1錢,輕粉1錢,雄黃1錢,乳香1錢,沒藥1錢,硼砂1錢,斑蝥20個,田螺(大者,去殼)3枚(曬乾,切片)。上為極細末,糯米粥調安,捏作小棋子祥,曬乾。
先灸瘤頂3炷,以藥餅貼之,上用黃柏末水調蓋敷藥餅。候10日外其瘤自然枯落。次用斂口藥。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慎用。

相關疾病


皮膚的惡性黑色素瘤(皮膚癌)

相同名稱方劑


枯瘤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二。 組成:硇砂2錢,粉霜2錢,雄黃2錢,輕粉1錢,沒藥1錢,乳香1錢,土黃3錢,麝香少許。 主治:瘤。

枯瘤方, 出處:《儒門事親》卷十五。 組成:砒1錢,硇砂1錢,黃丹1錢,雄黃1錢,粉霜1錢,輕粉1錢,斑蝥20個(生用),朱砂1錢,乳香3錢,沒藥1錢。 主治:瘤。

枯瘤方, 出處:《外科正宗》卷二。 組成:白砒1錢,硇砂1錢,黃丹1錢,輕粉1錢,雄黃1錢,乳香1錢,沒藥1錢,硼砂1錢,斑蝥20個,田螺(大者,去殼)3枚(曬乾,切片)。 主治:瘤初起成形未破者,及根蒂小而不散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