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痹方

回痹方

HUI BI F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瘋門全書》

熱性指數

43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43.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24%
腎經 16%
肝經 9%
心經 9%
肺經 7%
脾經
胃經
腎經
肝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回痹方中加入高良薑,主要出於以下兩點考慮:

  1. 溫經散寒,祛風止痛: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消腫之功效。對於痹症患者,其寒邪阻滯經絡所致的疼痛麻木,高良薑可溫經散寒,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2. 促進氣血運行,通絡止痛:高良薑可溫通經絡,促進氣血運行,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痹症患者的肢體疼痛、麻木等症狀。

因此,回痹方中加入高良薑,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止痛、通絡止痛的作用,幫助患者恢復健康。

回痹方中加入肉桂,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經散寒,通絡止痛: 回痹方主治寒痹,而肉桂性溫,味辛,入心、肝、腎經,具有溫經散寒、通絡止痛的功效,可溫煦經絡,驅散寒邪,緩解寒痹引起的疼痛。
  2. 助陽化氣,扶正祛邪: 痹症多與氣血運行不暢有關,肉桂能助陽化氣,促進氣血流通,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增強機體抵抗力,從而達到扶正祛邪的目的,使痹症得以緩解。

綜上所述,肉桂在回痹方中起到溫經散寒、通絡止痛、助陽化氣、扶正祛邪的作用,與方劑整體功效相輔相成,是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回痹方中加入丁香,是利用其溫通經絡、散寒止痛的藥性,來達到治療痺症的目的。

丁香性溫,味辛,歸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降逆止嘔、溫腎壯陽、止痛的功效。痺症多因寒邪客於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發,丁香溫通經絡,散寒止痛,可以溫煦經脈,驅散寒邪,使氣血運行通暢,達到緩解痺症疼痛的作用。

此外,丁香還具有溫腎壯陽的功效,可以改善因腎陽不足而引起的痺症。因此,回痹方中加入丁香,可起到溫通經絡、散寒止痛、溫腎壯陽的多重作用,有助於治療痺症。

回痹方中使用草豆蔻,主要基於其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針對痹症病機中寒濕凝滯、氣血阻滯的病理進行治療。

草豆蔻辛溫芳香,入脾胃經,能溫中散寒,驅散寒濕,並能行氣化痰,促進氣血流通,疏通經絡,有利於緩解痹症的疼痛、麻木、肢體沉重等症狀。此外,草豆蔻還能健脾和胃,改善因寒濕阻滯導致的脾胃虛弱,進一步增強機體抵抗力。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名為「回痹方」,主治「麻風」。古代所謂「麻風」,主要指以肢體麻木不仁、皮膚潰爛或頑固痹痛為特徵的慢性疾病,多因風寒濕邪深入經絡,氣血凝滯所致。此方外敷,透過溫通之力,旨在驅散深伏之寒濕邪氣,緩解麻木痹痛之症。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良薑(高良薑):辛熱,歸脾、胃經。能散寒止痛,溫通經絡。
  • 三條(或指三稜):苦辛平,歸肝、脾經。破血行氣,消積止痛,可疏通瘀滯。
  • 肉桂:辛甘大熱,歸腎、脾、心、肝經。補火助陽,散寒止痛,溫通血脈。
  • 丁香:辛溫,歸脾、胃、腎經。溫中降逆,散寒止痛,助陽氣流通。
  • 草蔻仁:辛溫,歸脾、胃經。燥濕行氣,溫中止嘔,兼能開宣腠理。

2. 組方邏輯

全方以 辛溫大熱之品 為主,緊扣「寒濕痹阻」之病機:

  • 溫通為主:良薑、肉桂、丁香協同,溫散經絡寒邪,破除凝滯。
  • 行氣活血:三稜破血行氣,搭配草蔻仁燥濕行滯,化解氣血瘀阻。
  • 酒製助效:以濃酒煮熟外敷,酒性辛熱,助藥力透達深層,增強溫通之效。

3. 外治原理

  • 艾絨先行溫灸:艾葉性溫,熨斗加熱後能溫經散寒,開通毛竅,為後續藥物滲透奠定基礎。
  • 熱敷引藥深入:藥末經酒煮後熱敷,藉熱力推動藥性直達病所,逐寒外出。若一次未效,反覆施用,體現「峻藥緩攻」之思路,避免內服辛熱傷正。

4. 可能功效擴展

雖原主治麻風,然此方 溫通之力峻猛 ,推測亦可用於:

  • 頑固性寒痹:如關節冷痛、遇寒加重者。
  • 陰疽瘡瘍:因寒濕凝滯所致的皮膚瘡腫,久不潰散。

三、總結

「回痹方」以辛熱藥群外敷,結合艾灸與酒之溫行特性,集中攻逐寒濕痼結,體現古代「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辨證思維。其效關鍵在於 「溫、通、透」 ,適於寒邪深伏、氣血不通之頑症。

傳統服藥法


良薑5錢,3條5錢,肉桂5錢,丁香2錢,草蔻仁3錢。
上為末。
濃酒煮熟,敷患處。先以艾絨敷患處,以熨斗運之,覺熱,去艾葉。敷藥即回,如不回,再敷1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辛溫燥烈,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坐骨神經痛五十肩類風濕性關節炎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膝部腫大疼痛半身或下肢麻木

相同名稱方劑


回痹方, 出處:《瘋門全書》。 組成:良薑5錢,3柰5錢,肉桂5錢,丁香2錢,草蔻仁3錢。 主治:麻風。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