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鬱丹

破鬱丹

PO YU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三

熱性指數

10

寒性指數

23

熱/寒比例

(0.4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0%
肝經 20%
大腸經 14%
脾經 11%
心經 8%
肺經 8%
三焦經 5%
膽經 5%
腎經 2%
小腸經 2%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膽經
腎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破鬱丹中加入香附,主要基於其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香附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氣味芳香,能行氣解鬱,疏通肝氣鬱結,並能理氣止痛,緩解胸脅脹痛、脘腹疼痛等症狀。

破鬱丹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食慾不振、心煩易怒、月經不調等症。香附加入方中,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起到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功效,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破鬱丹方劑中包含梔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瀉火,解鬱安神:梔子味苦寒,入心、肺、三焦經,具有清熱瀉火、解鬱安神之效。破鬱丹治療鬱結心胸、煩躁不安、失眠多夢等症,梔子能清心火、解心鬱,有助於改善情緒,安神定志。
  2. 涼血止血,消腫止痛:梔子亦有涼血止血、消腫止痛之功效。破鬱丹中若兼有血瘀、疼痛等症,梔子可起到輔助作用,促進血液循環,緩解疼痛。

破鬱丹方劑中加入黃連,主要有以下兩方面原因:

  1. 清心瀉火,解鬱安神: 黃連味苦性寒,入心經,具有清心瀉火、解鬱安神之功效。對於心火亢盛、鬱熱內擾所致的心煩不寐、心悸怔忡、口苦咽乾等症狀,黃連能清熱解鬱,使心火下降,安神定志。
  2. 制約藥性,調和脾胃: 破鬱丹方劑中常含有燥烈之品,黃連的寒性可制約藥性,避免過於燥熱傷陰。此外,黃連還具有健脾和胃之功效,可防止燥熱之品對脾胃的損傷,使藥性更平和,更易於吸收。

破鬱丹方劑中包含枳實,主要原因在於其行氣解鬱之效。枳實味苦、酸,性寒,歸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破氣消積的功效。

在破鬱丹中,枳實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疏通肝氣鬱結消散氣滯食積,達到舒暢氣機、化解鬱結的效果,從而起到破鬱的作用。

破鬱丹方劑中包含檳榔,主要是利用其行氣寬中的功效,以疏解肝鬱氣滯。檳榔味辛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消積、行氣、殺蟲等作用。當肝氣鬱結,氣機不暢時,會導致胸悶、脘腹脹滿、情緒低落等症狀。檳榔能促進氣血運行,解除氣滯,有助於改善肝氣鬱結所致的諸多症狀。此外,檳榔還可健脾消食,有助於改善肝鬱所致的脾胃不和。因此,破鬱丹方劑中加入檳榔,可謂是針對病症而設,以達疏肝解鬱、行氣寬中的功效。

破鬱丹方劑中包含莪朮,主要是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1. 行氣解鬱:莪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具有行氣解鬱、破血消癥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調暢氣機,對於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心煩、食慾不振等症狀有較好的緩解作用。
  2. 消瘀散結:莪朮還具備活血化瘀的作用,可以有效地消除瘀血,軟堅散結,對於氣滯血瘀所引起的腫塊、包塊等疾病也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因此,莪朮在破鬱丹方劑中,起到行氣解鬱、消瘀散結的雙重功效,可有效改善氣滯血瘀所導致的諸多病症。

破鬱丹方劑中包含青皮,主要是因為青皮具有以下兩個作用: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青皮味辛、苦,性溫,入肝、脾經。其疏肝理氣的功效能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胸悶、脅痛、胃脘脹痛等症狀,同時也能促進氣血運行,改善疼痛。
  2. 消食化積,健脾開胃: 青皮也具有一定的健脾消食作用,能幫助消化食物,緩解食積引起的胃脹、腹痛等症狀。

因此,青皮在破鬱丹方劑中,可起到疏肝理氣、消食化積的作用,有助於緩解肝鬱氣滯所致的各種不適。

破鬱丹方劑中含有瓜簍仁,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疏肝解鬱,理氣止痛: 瓜簍仁味甘性平,入肝經,具有疏肝解鬱、理氣止痛之效。對於肝氣鬱結所致的胸悶、脅痛、脘腹脹滿等症狀,瓜簍仁能起到疏通肝氣、緩解疼痛的作用。
  2. 行氣利水,消腫止痛: 瓜簍仁還有行氣利水、消腫止痛的功效,能幫助排出體內濕氣,減輕腫脹疼痛。對於因肝氣鬱結、水濕停滯導致的乳房脹痛、小腹疼痛等症狀,瓜簍仁能起到輔助治療作用。

因此,破鬱丹方劑中加入瓜簍仁,能夠協同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疏肝解鬱、理氣止痛的效果。

破鬱丹方劑中含有「輕粉」,此乃由於輕粉具有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之效,可用於治療濕熱鬱結所致的各種皮膚病,如濕疹、蕁麻疹等。破鬱丹方劑中使用輕粉,目的在於清熱解毒,燥濕止癢,以達到治療皮膚病的目的。

然而,輕粉乃水銀製成的藥物,毒性較大,不可自行使用,需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服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破鬱丹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破鬱丹之傳統主治為:「婦人嗳氣胸緊,連10餘聲不盡,嗳出氣心頭略寬,不嗳即緊。」此症主要表現為:

  1. 頻繁嗳氣(連10餘聲不盡)
  2. 胸部緊悶感
  3. 嗳氣後症狀稍緩(心頭略寬)
  4. 不嗳氣時又感胸悶緊迫

此症好發於婦人,乃氣機鬱滯、肝胃不和所致,屬中醫「鬱證」範疇。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方劑組成

  1. 香附米(醋煮)4兩 - 行氣解鬱之主藥
  2. 梔子仁(炒)4兩 - 清熱除煩
  3. 黃連(薑汁炒)2兩 - 清熱燥濕
  4. 枳實(麩炒)2兩 - 破氣消積
  5. 檳榔1兩 - 降氣導滯
  6. 莪朮1兩 - 破血行氣
  7. 青皮(去瓤)1兩 - 疏肝破氣
  8. 瓜蔞仁1兩 - 潤燥化痰
  9. 蘇子1兩 - 降氣化痰

組方邏輯分析

此方以降氣破鬱為主,兼清鬱熱:

  1. 理氣解鬱:以香附為君藥,配合青皮、枳實,專門針對肝氣鬱結導致之胸悶。香附醋制加強疏肝之力,青皮破肝氣之結。

  2. 降氣止逆:梔子、檳榔、蘇子相伍,既可清熱,又能降逆。蘇子降上逆之胃氣,檳榔導氣下行,共奏降氣止噯之功。

  3. 破滯消結:莪朮破血中氣滯,枳實破胸中氣結,二者合用有較強的破氣作用,能解除胸腹緊悶感。

  4. 清解鬱熱:梔子仁與黃連配伍,清解氣鬱久化之熱。黃連以薑汁炒制,減其苦寒之性而存其降逆之功。

  5. 潤燥化痰:瓜蔞仁潤燥化痰,預防氣鬱日久生痰。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治療機轉可能為:

  1. 解開氣機鬱結:集中於胸部的氣機鬱滯是本症核心病機。方中多種理氣藥協同作用,能疏解鬱結之氣。

  2. 暢通升降樞紐:肝胃不和導致氣機升降失常。青皮、香附調肝,枳實、檳榔理胃,重建正常氣機運動。

  3. 清解鬱久化熱:嗳氣頻作久則化熱,用梔子、黃連防治此變。

  4. 預防痰瘀形成:氣滯易生痰、血瘀,故用瓜蔞仁、莪朮兼顧痰瘀之變。

可能擴展功效

根據藥物組成分析,此方可能適用於:

  1. 肝胃不和型胃脘脹滿
  2. 氣鬱化熱之胸悶心煩
  3. 痰氣交阻之梅核氣
  4. 功能性消化不良之噯氣頻作

此方以破氣降逆為特點,適合於實證氣鬱,虛證者不宜。

傳統服藥法


香附米(醋煮),4兩,梔子仁(炒)4兩,黃連(薑汁炒)2兩,枳實(麩炒)2兩,檳榔1兩,莪朮1兩,青皮(去瓤)1兩,瓜蔞仁1兩,蘇子1兩。
上為末,水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食後滾水送下。
本方改為湯劑,名「破鬱湯」(見《嵩崖尊生》三瀼堂本)、「解鬱湯」(《見嵩崖尊生》錦章書局本)。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破鬱丹, 出處:《回春》卷三。 組成:香附米(醋煮)4兩,梔子仁(炒)4兩,黃連(薑汁炒)2兩,枳實(麸炒)2兩,檳榔1兩,莪朮1兩,青皮(去瓤)1兩,瓜蔞仁1兩,蘇子1兩。 主治:婦人噯氣胸緊,連10餘聲不盡,噯出氣心頭略寬,不噯即緊。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