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普連軟膏
PU LIAN RUAN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熱性指數
寒性指數
熱/寒比例
極寒 (0.02)複方歸經比例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普連軟膏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清熱燥濕: 黃柏性寒,味苦,入腎、膀胱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皮膚病,如濕疹、皮炎、瘡瘍等,黃柏能有效清熱解毒,燥濕止癢,達到治療目的。
- 抗菌消炎: 黃柏中含有黃柏鹼、小檗鹼等多種生物鹼,具有一定的抗菌消炎作用。對於細菌感染引起的皮膚病,黃柏能抑制細菌生長,減輕炎症反應,促進傷口癒合。
普連軟膏中加入黃芩,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和消炎止癢的功效。
黃芩味苦寒,入肺、胃、膽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止血安胎之效。在皮膚病治療方面,黃芩能有效抑制細菌、真菌和病毒的繁殖,減輕炎症反應,緩解皮膚瘙癢和紅腫,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黃芩的加入有助於普連軟膏更好地發揮抗炎消腫、止癢止痛的作用,適用於治療濕疹、皮炎、瘡瘍等皮膚病。
普連軟膏中添加凡士林,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藥物載體:凡士林具有優良的親脂性,可以作為藥物載體,將中藥有效成分包裹其中,形成軟膏狀,方便塗抹於皮膚表面。此外,凡士林還能有效地防止藥物成分揮發,延長藥效。
2. 潤滑保護:凡士林本身具有潤滑和保護皮膚的作用,可以防止皮膚乾燥、龜裂,同時也能隔絕外界刺激,緩解皮膚炎症和瘙癢。這有助於提升中藥治療效果,並促進皮膚組織的修復。
總而言之,普連軟膏中添加凡士林,既能有效地載藥,又能滋潤保護皮膚,共同促進藥效的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普連軟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普連軟膏在古代中醫典籍中歸類為外用方劑,主要針對皮膚濕熱毒邪所引起的各種病症。其主治範疇涵蓋五大類:
膿疱瘡(黃水瘡):對治濕熱蘊結肌膚所致的流黃水、糜爛性皮損,尤其擅長收斂瘡面滲液。
急性亞急性濕疹(風濕瘍):針對風濕熱邪搏結於皮表的紅腫、丘疹、水皰伴隨搔癢滲出,展現「清熱除濕」之效。
燙燒傷:用於熱毒灼膚初期,可緩解灼痛、防止熱毒內陷,兼具輕度斂瘡作用。
單純疱疹(火燎疱):清解肺胃熱毒上攻所致的簇集水皰,尤適於皰壁未破時外敷。
牛皮癬、紅皮症:此處應指血熱風燥型的銀屑病(白疕)或剝脫性皮炎,取其涼血消腫之能。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配伍解析
黃柏面(黃柏粉末)
- 性味歸經:苦寒,入腎、膀胱經
- 核心功效:瀉下焦濕熱,解毒療瘡
- 外用機理:所含小檗鹼能抑制金黃色葡萄球菌等化膿菌,減少瘡面感染;其收澀之性可控制滲液。
黃芩面(黃芩粉末)
- 性味歸經:苦寒,入肺、膽經
- 核心功效:清上焦肺熱,燥濕止血
- 外用機理:黃芩苷具抗炎消腫作用,尤其擅長抑制過敏反應,與黃柏協同增強抗滲出效果。
凡士林(基質)
- 古代類比:相當於傳統「豬脂膏」的賦形作用
- 配伍意義:作為油性載體,既能軟化痂皮促進藥粉滲透,又可形成保護膜防止外界刺激。
組方邏輯思維
此方體現「簡劑驗方」的配伍思想:
- 清熱-燥濕協同:黃柏走下、黃芩走上,形成三焦濕熱並治格局。
- 標本兼顧:黃柏解毒治本(抑菌抗炎)、黃芩涼血治標(抗過敏止癢)、凡士林護膚緩急。
- 劑型考量:粉末與油脂調和,既保留藥物活性,又延緩釋放,符合「膏藥薄貼」的傳統製劑理念。
作用層次推論
- 抗病原階段:針對化膿菌(黃水瘡)、疱疹病毒(火燎疱)的直接抑制。
- 炎症調控階段:降低血管通透性(減少滲出)、抑制前列腺素生成(鎮痛消腫)。
- 組織修復階段:通過改善局部微循環,促進表皮細胞再生(尤適用於燙傷淺表潰瘍)。
此方體現中醫「給邪出路」的治療觀——通過清解表面熱毒,防止內傳變證,契合《外科正宗》「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準則。
傳統服藥法
黃柏面1兩,黃芩面1兩,凡士林8兩。清熱除濕,消腫止痛。
直接塗於皮損上,或用軟膏攤在紗布上,敷於患處,或加入其他藥粉作為軟膏基質。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外用,不可內服。
- 使用本方期間,如果出現皮膚過敏等不良反應,應立即停用。
- 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普連軟膏, 出處:《趙炳南臨床經驗集》。 組成:黃柏面1兩,黃芩面1兩,凡士林8兩。 主治:清熱除濕,消腫止痛。主治:膿皰瘡(黃水瘡),急性亞急性濕疹(風濕病),燙燒傷,單純皰疹(火燎皰)、牛皮癬、紅皮症。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