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包含葫蘆巴,主要原因有二:
- 溫腎助陽,補精益髓:葫蘆巴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溫腎助陽、補精益髓的功效。方劑中若有腎陽虛衰、精氣不足等症狀,加入葫蘆巴可溫補腎陽,改善陽痿早洩、腰膝痠軟等症狀。
- 調和脾胃,行氣止痛:葫蘆巴亦具有調和脾胃、行氣止痛的作用。若方劑中同時存在脾胃虛弱、氣滯血瘀等症狀,葫蘆巴可幫助調理脾胃,緩解脘腹脹痛、消化不良等問題。
因此,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加入葫蘆巴,旨在通過其溫補腎陽、調和脾胃的功效,達到整體治療的效果。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包含補骨脂,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溫腎壯陽,助陽氣生髮: 補骨脂性溫,味辛,入腎經,具有溫腎壯陽、散寒止痛的作用。對於陽氣虛弱,腎陽不足所致的陽痿、宮寒不孕、腰膝痠冷等症狀,補骨脂可起到溫補腎陽的作用,促進陽氣生髮,改善患者的症狀。
- 祛風濕,止痛: 補骨脂還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寒濕邪引起的痺痛、關節疼痛等症狀,補骨脂可起到溫經散寒、祛風濕的作用,緩解疼痛,改善患者的活動能力。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加入丁香,主要是利用其溫中降逆、溫腎助陽、止嘔止瀉的藥性。
丁香味辛性溫,歸脾、胃、腎經。其辛溫之性可溫中散寒,降逆止嘔,適用於脾胃虛寒、寒邪犯胃引起的嘔吐、腹痛、腹瀉等症。同時,丁香也能溫腎助陽,改善腎陽不足導致的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問題。
此外,丁香還有止嘔止瀉的作用,對於脾胃虛弱、寒濕內侵引起的嘔吐、腹瀉也有一定療效。因此,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加入丁香,可根據具體症狀發揮其多方面的功效。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包含蓽澄茄,主要原因在於其溫腎壯陽、理氣止痛的功效。
蓽澄茄性溫,味辛,歸腎、脾經,可溫腎助陽,驅寒止痛,對腎陽虛所致的腰膝痠冷、陽痿早泄、寒濕性腹痛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此外,其亦有理氣止痛的作用,可緩解氣滯血瘀所致的胸腹脹痛、胃脘疼痛等病症。
因此,在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加入蓽澄茄,可發揮溫腎壯陽、理氣止痛的功效,有助於治療相關病症。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添加花椒,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 溫中散寒: 花椒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除濕之功效。七百五十丸常用於治療寒邪侵襲,脾胃虛寒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花椒的溫中散寒作用可以有效緩解上述症狀。
- 行氣止痛: 花椒能行氣活血,止痛消腫。對於寒凝氣滯導致的胃痛、腹痛,花椒能夠通過行氣止痛的作用緩解疼痛。
因此,七百五十丸方劑中添加花椒,是利用其溫中散寒和行氣止痛的功效,以更好地治療寒邪侵襲、脾胃虛寒所致的相關疾病。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包含巴豆,主要原因是巴豆具有強力瀉下作用,能迅速通便,用於治療頑固便祕、積滯腹脹等症。
巴豆性峻猛,屬於劇毒藥物,若非專業醫師處方,不可擅自服用。其使用需嚴格控制劑量,並配合其他藥物,以緩解其毒性,確保安全有效。因此,七百五十丸方劑中使用巴豆,應由經驗豐富的中醫師根據患者病情及體質,嚴格控制劑量,並密切觀察患者反應,確保治療效果。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包含烏梅,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瀉: 烏梅味酸澀,入肝脾經,具有收斂止瀉的功效。方劑中若出現腹瀉、泄瀉等症狀,添加烏梅可收斂腸胃,止瀉止痛。
- 生津止渴: 烏梅性寒,具有生津止渴的作用。若方劑中出現口渴、津液不足等症狀,烏梅可補充津液,緩解口渴。
烏梅在七百五十丸方劑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可根據患者症狀進行適當調整劑量,以達到最佳療效。
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含有木香,主要原因有二:
-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木香味辛、苦,性溫,入脾、胃、肝經。其善於疏肝理氣,行氣止痛,對於肝氣鬱結、胸脅脹痛、脘腹脹滿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 健脾消食,止瀉止痢: 木香亦能健脾消食,燥濕止瀉。對於脾胃虛弱、食積不消、腹痛腹瀉等症狀也有效。
因此,七百五十丸方劑中加入木香,可根據其疏肝理氣、健脾消食等功效,針對不同病症進行治療。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七百五十丸」之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劑主治「水氣」,即水液代謝異常所致之病症,如水腫、腹脹、痰飲積聚等。其功效標明「行水、補虛、和氣、進飲食、消滯積」,顯示其兼具攻逐水濕、調補正氣、疏理氣機、助消化及消散積滯之作用,屬「攻補兼施」之方。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配伍
行水祛濕:
巴豆(大辛大熱,峻下逐水)、大椒(花椒,溫中散寒、燥濕行水)、烏梅(酸斂生津,緩和巴豆峻烈之性,並防津傷)。此組合以巴豆為君,峻逐水濕,佐以烏梅制約其毒性,體現「去邪不傷正」之思維。
蓽澄茄(溫中化濕)、丁香(溫腎助陽、化濕行氣),輔助增強溫化水濕之力。補虛溫陽:
葫蘆巴(溫腎陽、逐寒濕)、破故紙(補骨脂,補腎助陽、溫脾止瀉),二者共奏補腎健脾之效,針對水氣病「本虛標實」中「脾腎陽虛」之病機。理氣消積:
木香(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丁香(兼能降逆止嘔),調暢氣機以助水行,並改善食滯脹滿。
2. 治療原理
水氣病多因脾腎陽虛,氣化失司,水濕內停,久之成痰成飲,阻滯氣機。此方以巴豆為核心,急攻水邪;配伍葫蘆巴、破故紙溫補脾腎,固本培元;輔以木香、丁香等理氣藥,使「氣行則水行」。烏梅、花椒等既協同祛濕,又調和藥性,避免溫燥傷陰。全方呈現「逐水不傷正,補虛不礙邪」之配伍特點,針對水氣病之虛實夾雜病機。
3. 劑型與服法考量
- 黍米大丸劑:緩釋藥性,減緩巴豆峻烈之毒,便於長期調理。
- 食後茶湯送服:茶可清利頭目,助藥力分布;飯後服用減輕對胃黏膜刺激。
結論
「七百五十丸」以溫陽逐水為主軸,結合補虛、理氣、消積,體現中醫「標本同治」之思維。其組方嚴謹,攻防兼備,契合水氣病「陽虛濕滯」之核心病機,堪稱古代治療水腫脹滿之典型方劑。
傳統服藥法
葫蘆巴,破故紙,丁香,蓽澄茄100個,大椒100個,巴豆25個,烏梅255個,木香0.5兩。
行水,補虛,和氣,進飲食,消滯積。
上為細末,水煮面糊為丸,如黍米大。
每服5丸,食後茶湯送下。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七百五十丸,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葫蘆巴100個,破故紙100個,丁香100個,蓽澄茄100個,大椒100個,巴豆25個,烏梅255個,木香半兩。 主治:行水,補虛,和氣,進飲食,消滯積。主治:水氣。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