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益地黃煎

補益地黃煎

BU YI DI HUANG JI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8

寒性指數

16

熱/寒比例

(2.38)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3%
肝經 16%
肺經 16%
腎經 16%
脾經 16%
心經
肝經
肺經
腎經
脾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補益地黃煎中包含生地黃,乃因其性寒涼,味甘苦,具有滋陰、涼血、生津的功效。

生地黃可清熱涼血,用於熱病煩渴、血熱妄行所致的出血等症狀。其滋陰作用可補益腎陰,對於腎陰虛所致的腰膝酸軟、頭暈耳鳴、口燥咽乾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此外,生地黃還有生津止渴的作用,可緩解燥熱引起的口乾舌燥。因此,生地黃在補益地黃煎中起着滋陰清熱、涼血生津的功效,為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補益地黃煎方中,加入附子,乃因其性熱,味辛,入心、腎經,具有回陽救逆、溫腎助陽之功效。

地黃性寒,久服易傷陽氣,故需附子溫補陽氣,以調和藥性。附子能溫補腎陽,並能通陽入陰,助地黃滋陰補腎,相輔相成,達到陰陽平衡,更好地治療腎虛陽虛之症。同時,附子亦能溫經散寒,配合生地黃等藥物,改善畏寒肢冷、腰膝痠軟等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補益地黃煎》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本方主治「五勞六極七傷」,此為中醫古籍中對虛損疾病的統稱:

  • 五勞:指五臟(心、肝、脾、肺、腎)過度耗損所致的虛勞。
  • 六極:即氣、血、筋、骨、肌、精六種極度虛損狀態。
  • 七傷:泛指多種病因(如憂思、飲食、房勞等)導致的臟腑氣血損傷。

此方以「補益」為名,推測其作用在於滋養陰血、溫補陽氣,調和臟腑虛損,適用於長期勞累、精血虧虛、陰陽兩傷之證。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配伍分析

  • 生地黃(十斤,取汁)
    為方中君藥,性味甘寒,主入心、肝、腎經,具滋陰養血、清熱生津之效。《本草綱目》載其能「填骨髓,長肌肉……通血脈,益氣力」。此處重用生地黃汁,取其純厚滋陰之力,針對「六極」中的精血虧耗。
  • 漢椒(花椒,三兩)
    性辛熱,歸脾、胃、腎經,能溫中散寒、益火助陽。《神農本草經》言其「主邪氣咳逆,溫中,逐骨節皮膚死肌,寒濕痹痛」。此處用於溫通經脈,助陽氣生發,並制約生地黃之寒涼。
  • 附子(三兩,炮)
    大辛大熱,歸心、腎、脾經,為回陽救逆、補火助陽要藥。《本草匯言》稱其「能引補氣藥行十二經……引溫暖藥達下焦,祛除在裏之冷濕」。與漢椒共為臣佐,溫腎陽、逐寒濕,針對「五勞」中的腎陽不足。

2. 配伍邏輯與原理

  • 陰陽並補,寒熱互制
    生地黃滋陰補血,偏於寒涼;附子、漢椒溫陽散寒,性屬辛熱。三藥相配,形成「陰中求陽、陽中求陰」之勢,使補陰而不滯、溫陽而不燥,契合「陰陽兩虛」的病機。
  • 緩補久服,劑型考究
    生地黃汁以慢火熬煎,使藥性醇厚,更利於滋養;附子經炮製後毒性降低,配伍花椒(漢椒)可進一步緩和其燥烈之性。製成膏劑(煎)便於長期調養,符合虛損疾病「漸積而成,宜緩圖之」的特點。
  • 酒送服助藥力
    以溫酒調服,借酒性行散之效,助藥力通達周身,尤其引藥入血分,增強溫補之功。

3. 推論可能功效

綜合全方,其作用可概括為:

  • 滋腎填精:生地黃主補腎陰,改善精血不足。
  • 溫補命門:附子、漢椒助腎陽,化解下焦虛寒。
  • 通絡除痹:辛熱之藥兼能散寒濕,或適用於虛勞伴隨的肢冷痹痛。

此方通過陰陽雙補、標本兼顧,調和「五勞六極七傷」所致的氣血陰陽俱虛狀態,尤適用於腎精虧耗兼陽氣不足者。

(全文完)

傳統服藥法


生地黃十斤(搗絞取汁),漢椒3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
上為末,入生地黃汁中,以慢火漸熬成煎,盛於瓷盒中。
每於食前以溫酒調下半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補益地黃煎, 出處:《聖惠》卷二十六。 組成:生地黃10斤(搗絞取汁),漢椒3兩(去目及閉口者,微炒去汗),附子3兩(炮裂,去皮臍)。 主治:五勞六極七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