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山丸

乘山丸

CHENG SHAN W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續名家方選》

熱性指數

7

寒性指數

31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14%
肝經 14%
大腸經 14%
腎經 9%
膀胱經 9%
膽經 9%
肺經 9%
小腸經 4%
心經 4%
脾經 4%
三焦經 4%
胃經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肺經
小腸經
心經
脾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乘山丸是一種傳統的中藥方劑,其成分之一為苦參。苦參具有清熱燥濕、祛風止癢的特性,常用於治療由濕熱引起的皮膚病和其他疾病。在乘山丸的組成中,苦參的加入主要是基於其抗炎及抗菌的功效,使方劑在調理身體的同時,能有效減輕因濕熱造成的不適症狀。

苦參含有多種生物活性成分,如苦參鹼等,這些成分能夠幫助改善肝臟功能,促進新陳代謝,從而達到清理體內毒素的效果。此外,苦參在中醫理論中被認為具有補陰養血的特性,能夠平衡身體的陰陽,增強抵抗力。因此,乘山丸的配方中加入苦參,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還增強了其對於濕熱相關症狀的針對性治療。這使得乘山丸成為一種多功能且有效的中藥方劑,受到廣泛應用。

乘山丸中加入藜蘆,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藥理作用:

  1. 祛風止痙: 藜蘆味苦辛,性寒,入肝經,具有祛風止痙之效。乘山丸主治風痰壅塞、痰熱內盛所致的驚癇、抽搐、口噤等症,而藜蘆的祛風止痙作用,可有效緩解患者的痙攣症狀。
  2. 燥濕化痰: 藜蘆具有燥濕化痰的作用,可以有效清除體內痰濕,配合其他藥物,更能達到清熱化痰、止痙的效果。乘山丸中加入藜蘆,可增強方劑的化痰作用,促進痰液排出,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乘山丸方劑中含有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行氣止痛:木香味苦辛,性溫,入脾、胃、大腸經,具有行氣止痛、燥濕健脾的功效。乘山丸用於治療脘腹脹滿、疼痛、消化不良等症,木香可以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緩解腹部脹滿不適。
  2. 健脾和胃:木香還能健脾和胃,增進食慾。乘山丸中常與其他健脾和胃的中藥配伍,例如陳皮、白朮等,共同發揮健脾和胃、消食化積的作用,改善消化功能。

乘山丸中包含黃柏,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的功效。

黃柏味苦寒,入腎、膀胱經,善於清瀉下焦濕熱,對於濕熱蘊結導致的帶下病、尿路感染、淋證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作用。

乘山丸主要用於治療濕熱下注引起的帶下病,黃柏在此方中起著清熱燥濕、解毒止帶的作用,配合其他藥材,可有效改善病症。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乘山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劑主述用於「五疳」,乃中醫古代對小兒疳證的統稱,分為五類(如心疳、肝疳、脾疳等),多因脾胃虛弱、飲食不節或蟲積所致,症見形瘦腹大、毛髮枯焦、營養不良等。方中以驅蟲、清熱、燥濕藥物為核心,推測其針對疳證伴隨濕熱內蘊或腸道寄生蟲的證型,兼顧行氣止痛,屬攻邪為主之劑。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驅蟲殺蟲

    • 大嘴鳥(去嘴爪黑霜):此藥名或為古代地方用藥別稱,可能指鴉科鳥類(如烏鴉)經炮製後用於祛風殺蟲。黑霜製法或為炭化減毒,強化收斂蟲積之效。
    • 藜蘆:苦辛性寒,有毒,傳統用於湧吐風痰、殺蟲,針對寄生蟲(如蛔蟲)及疳積生蟲之證。
    • 馬錢(馬錢子):大毒,通絡散結,古方偶用於殺蟲,然其猛烈需嚴格炮製(如霜製減毒)。
  2. 清熱燥濕

    • 苦參、黃柏(霜):二者苦寒,清下焦濕熱,治疳證伴隨的濕熱瀉痢、皮膚瘡癤。黃柏霜製後緩和寒性,專注燥濕。
    • 楊梅皮:收斂止瀉,古籍載其可「解蟲毒」,輔助改善疳證腹瀉症狀。
  3. 行氣調中

    • 木香:辛溫行氣,健脾消積,緩解蟲積或濕阻導致的脘腹脹痛,兼防苦寒藥傷胃。
  4. 賦形與緩和

    • 麵糊為丸:兼顧護胃與緩釋藥性,丸如麻子大(小粒)便於小兒服藥。

推論方義
此方以驅蟲藥為主導,輔以清熱燥濕、行氣之品,體現「標本兼治」思維:

  • 攻邪:直接針對蟲積(疳證常見病因)與濕熱,以毒藥克制蟲患。
  • 調理:木香行氣、楊梅皮收澀,平衡攻伐之性,避免正氣過傷。
    因疳證多虛實夾雜,古代或搭配補益方後續調理,而本方側重於邪盛階段。

注意:方中藜蘆、馬錢子等具毒性,現代臨床須嚴格考證替代方案或修正劑量,此分析僅基於古籍記載推演。

傳統服藥法


大嘴鳥(去嘴爪黑霜)、苦參、藜蘆、木香、馬錢、楊梅皮、黃柏(霜)各等分。
上為細末,面糊為丸,如麻子大。
聽用。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乘山丸有一定的毒性,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乘山丸, 出處:《續名家方選》。 組成:大嘴鳥(去嘴爪黑霜)、苦參、藜蘆、木香、馬錢、楊梅皮、黃柏(霜)各等分。 主治:五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