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腰方

摩腰方

MO YAO F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4

熱/寒比例

極熱 (8.00)

複方歸經比例

腎經 21%
脾經 18%
肝經 18%
胃經 10%
心經 7%
肺經 7%
大腸經 5%
心包經 2%
膀胱經 2%
膽經 2%
三焦經 2%
腎經
脾經
肝經
胃經
心經
肺經
大腸經
心包經
膀胱經
膽經
三焦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摩腰方中包含巴戟天,主要原因如下:

  1. 補腎壯陽:巴戟天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摩腰方多用於治療腰膝酸軟、陽痿早洩等腎虛症狀,巴戟天可補腎填精,改善腎氣不足,從根本上治療疾病。
  2. 祛風除濕:巴戟天亦具祛風除濕之功,可治療風濕痹痛、腰膝冷痛等症。摩腰方中,巴戟天配合其他藥物,共同發揮祛風除濕之效,有助於緩解腰部疼痛、肢體麻木等不適。

摩腰方中加入附子,主要因其具有下列兩項作用:

  1. 溫陽散寒,補腎壯腰:附子性溫熱,入腎經,能溫腎陽,散寒邪,驅除腰部寒濕,改善腰部疼痛、酸楚等症狀。
  2. 助陽氣,補元氣:附子具有強壯元氣的作用,可補益腎氣,改善腰部虛弱乏力、精氣不足等問題。

附子性熱烈,需謹慎使用,需在醫師指導下辨證施治。

摩腰方中加入陽起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舒筋活絡,溫通經脈: 陽起石性寒,味甘,入肝、腎經。具有舒筋活絡,溫通經脈的功效,可緩解腰部痠痛、僵硬等症狀,對於因寒濕凝滯、氣血瘀阻引起的腰痛尤為有效。

2. 補腎壯陽,溫腎壯骨: 陽起石亦有補腎壯陽,溫腎壯骨的功效,可改善因腎虛所致的腰膝痠軟、乏力等症狀,對於老年人或體虛者,更能起到強健腰腎的作用。

因此,摩腰方中加入陽起石,可有效改善腰部疾患,促進身體康復。

摩腰方中加入硫磺,其主要原因如下:

  1. 祛風濕: 硫磺性溫熱,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摩腰方多用於治療腰痛、腿痛、風濕痺痛等症,硫磺可驅散寒濕,緩解疼痛。
  2. 殺蟲止癢: 硫磺亦具殺蟲止癢之效。若腰痛伴隨皮膚瘙癢、蟲咬等症狀,硫磺可起到抑菌殺蟲的作用,改善病患的整體症狀。

總而言之,摩腰方中添加硫磺,旨在發揮其祛風濕、止痛、殺蟲止癢等功效,達到治療腰痛、腿痛等病症的效果。

摩腰方中使用花椒,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溫經散寒: 花椒性溫,入腎經,可溫煦腎陽,散寒止痛。腰部受寒易導致腰痛,花椒能驅散寒邪,緩解疼痛。

二、 活血通絡: 花椒具有活血化瘀,通經活絡的功效,能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改善腰部氣血運行,減輕疼痛和僵硬。

花椒與其他藥材配伍,能發揮更好的療效,如與附子、桂枝等溫陽散寒藥物配伍,能增強溫經散寒的作用。與紅花、桃仁等活血化瘀藥物配伍,能增強活血通絡的功效。

摩腰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是為了其溫經散寒、止痛的效果。

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止嘔、止痛之功效。腰部為腎之府,而腎喜溫惡寒,若腰部受寒,則會出現腰痛、肢冷、小便不利等症狀。乾薑溫中散寒,能驅除寒邪,溫暖腰部,改善腰痛等症狀。

此外,乾薑還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腰部局部供血,從而減輕腰痛症狀。因此,摩腰方中加入乾薑,可有效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腰痛。

摩腰方中包含木香,主要基於其行氣止痛的功效。

木香味辛、苦,性溫,歸脾、胃經。其藥性可行氣解鬱,疏肝理氣,並能止痛,尤其對於腰痛,有顯著療效。

摩腰方常用於治療因氣滯血瘀所致的腰痛,而木香能理氣活血,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局部疼痛,同時也溫陽散寒,有助於溫通經絡,改善腰部寒涼之症。因此,摩腰方中包含木香,正是其功效與方劑主治相契合。

摩腰方中包含菟絲子,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1. 補腎壯陽: 菟絲子性溫,味甘,入腎經,具有補腎壯陽、益精填髓之效。對於腎虛腰痛、陽痿早洩、遺精滑精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摩腰方作為治療腰痛的方劑,加入菟絲子可以補益腎氣,從根本上改善腰痛的症狀。
  2. 強筋骨: 菟絲子不僅補腎,還能強筋骨,改善腰膝酸軟、筋骨不健等問題。對於因腎虛引起的腰痛,菟絲子可以起到固本培元的作用,從而達到強筋骨、止腰痛的效果。

摩腰方中加入韭根,主要是基於其溫陽散寒、補腎壯陽的功效。

韭根性溫,味辛,入肝、腎經,具有溫陽散寒、補腎壯陽、行氣活血的功效。對於因腎陽虛寒所致的腰膝冷痛、陽痿早泄、小便不利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效果。

此外,韭根還富含維生素C、B族維生素、鐵、鋅等營養元素,有助於改善腰部血液循環,促進腰部肌肉的生長和修復,進而緩解腰痛等不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摩腰方」之傳統古代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摩腰方」記載主治「久冷腰痛」,此症狀多因腎陽虛衰、寒濕凝滯腰府所致。腰為腎之府,陽氣不足則寒濕內停,氣血不通,日久形成冷痛纏綿。此方為外用劑,藉由溫熱藥性直接作用於腰部,以散寒除濕、溫腎助陽,緩解疼痛。

二、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溫腎助陽為主

    • 巴戟、菟絲子、韭子:補腎陽、強筋骨,針對腎虛腰痛之本。
    • 附子、乾薑、川椒:大辛大熱之品,散寒逐濕、溫通經脈,直祛腰府寒邪。
    • 陽起石、硫黃:助火壯陽,與附子協同提振下焦元陽,改善「久冷」病機。
  2. 活血通絡為輔

    • 雄雀糞(白丁香):性溫,傳統用於散結消滯,助藥力滲透。
    • 木香:行氣止痛,推動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之痛。
  3. 外用載體強化藥效

    • 真野駝脂:油脂具黏附性,能緩釋藥力;熬油後作為基質,使辛熱藥性持續作用於腰部。
    • 熱炙手摩:透過摩擦生熱,促進藥物吸收,溫通效果加倍。

三、邏輯推理與配伍特點
此方以「溫補腎陽+散寒通絡」為核心,全方皆為溫熱之品,符合「寒者熱之」原則。外用直達病所,避開內服辛燥傷陰之弊,適用於寒性腰痛實證(無陰虛內熱者)。其劑型設計(丸劑分敷)便於局部滲透,屬古代「膏摩」療法之範疇,結合藥力與物理刺激,共奏溫通止痛之效。

傳統服藥法


巴戟1兩,附子1兩(生,去皮臍),陽起石1兩(細研),硫黃1兩(細研),雄雀糞1兩,川椒1兩(去目),乾薑1兩(銼),木香1兩(銼),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別搗為末),韭子1兩(微炒)。
上為末,以真野駝脂熬成油,濾去滓,待冷入諸藥末為丸,如彈子大。
洗浴後,取1丸分作4丸,於腰眼上,熱炙手摩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溫補作用,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含有硫磺,有毒,不宜過量服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上火。

相關疾病


腰骶痛前列腺炎慢性腎衰竭腎絲球腎炎

相同名稱方劑


摩腰方, 出處:《聖惠》卷四十四。 組成:巴戟1兩,附子1兩(生,去皮臍),陽起石1兩(細研),硫黃1兩(細研),雄雀糞1兩,川椒1兩(去目),乾薑1兩(銼),木香1兩(銼),菟絲子1兩(酒浸3日,曬乾,别搗爲末),韭子1兩(微炒)。 主治:久冷腰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