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根乾葛湯

茅根乾葛湯

MAO GEN QIAN GE TANG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8

寒性指數

9

熱/寒比例

(2.00)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8%
肺經 28%
脾經 21%
膀胱經 14%
心經 7%
胃經
肺經
脾經
膀胱經
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茅根乾葛湯中加入白茅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白茅根性寒,味甘,入肺、胃、膀胱經,具有清熱利尿、涼血止血的功效。對於熱邪入營,氣血壅滯所致的發熱、口渴、尿赤、血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2. 配合乾葛解毒散熱:乾葛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解毒散熱、生津止渴的功效。與白茅根配合使用,可加強清熱解毒、利尿止血的效果,同時也能緩解乾葛的寒性,避免過度寒涼。

因此,白茅根的加入,不僅能配合乾葛治療疾病,更能提高藥效,使療效更加顯著。

茅根乾葛湯中加入葛根,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葛根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可清解外感熱毒,並能解暑熱。與茅根的清熱利尿功效相輔相成,有助於緩解因熱毒引發的發熱、口渴、尿赤等症狀。
  2. 解肌退熱:葛根具有解肌退熱之效,可疏散風熱,使肌膚鬆弛,退除體內的熱邪。與茅根的涼血止血功效相配合,能有效緩解風熱感冒引起的發熱、頭痛、肢體痠痛等症狀。

茅根乾葛湯中加入半夏,主要原因如下:

  1. 燥濕化痰:半夏味辛、性溫,具有燥濕化痰、降逆止嘔之效。茅根性寒,善於清熱利尿,乾葛性平,能解肌發表,但容易導致濕邪內停。加入半夏可化解藥性中的濕氣,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
  2. 和胃降逆:本方主治熱病傷津,口渴煩躁,兼有痰熱內阻,胸悶氣促。半夏可降氣化痰,和胃降逆,避免痰熱上逆,進一步加重胸悶氣促的症狀。

茅根乾葛湯中加入生薑,主要原因有二:

  1. 解表散寒: 茅根性寒,乾葛味甘性涼,均具清熱解毒之效。生薑辛溫,能散寒解表,與茅根乾葛相配,可避免寒涼傷胃,更能協調藥性,使清熱解毒功效更顯著。
  2. 調和脾胃: 茅根、乾葛皆屬寒涼之品,易傷脾胃。生薑性溫,可溫脾胃,調節藥性,避免寒涼之氣損害脾胃,使藥物更易於吸收和發揮作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茅根乾葛湯主治「溫病有熱,飲冷變噦者」,即溫病過程中因熱盛傷津,又過飲冷飲,導致胃氣上逆而出現呃逆(噦)的症狀。此方針對「熱鬱兼胃氣不和」之證,機理如下:

  1. 溫病有熱:溫病本屬熱邪為患,熱盛易耗傷津液,此時若過服冷飲,可能抑遏中焦陽氣,使熱邪鬱閉更甚。
  2. 飲冷變噦:冷飲直中胃腑,寒熱相激,胃氣失於和降,上逆為呃逆。此處「噦」為胃氣上衝之聲,類似現代醫學的膈肌痙攣或功能性呃逆。

組成與治療邏輯

方劑以 清熱生津 結合 和胃降逆 為核心,藥物配伍層次如下:

  1. 茅根(白茅根)

    • 功效:甘寒,清熱利尿、生津止渴。
    • 作用:針對溫病熱邪,透解鬱熱兼滋養津液,從下焦導熱外出。
  2. 乾葛(葛根)

    • 功效:辛涼解肌、升陽生津。
    • 作用:解肌透熱,助茅根宣散鬱熱;其升發之性可防胃氣過降,調節氣機升降。
  3. 半夏

    • 功效:辛溫燥濕、降逆止嘔。
    • 作用:和胃降逆,直接抑制胃氣上衝之呃逆,配伍薑汁增強溫中止噦之效。
  4. 薑汁

    • 功效:辛溫散寒、溫胃止嘔。
    • 作用:反佐冷飲所致之胃寒,與半夏協同降逆,並制約茅根、葛根之寒涼。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寒溫並用:茅根、葛根清熱生津,半夏、薑汁溫胃降逆,形成「清熱不傷胃,降逆不助熱」的結構。
  • 升降相因:葛根輕升透邪,半夏重降止噦,調節氣機紊亂。
  • 標本兼治:茅根、葛根治本(溫病熱鬱),半夏、薑汁治標(胃逆作噦)。

此方體現中醫「熱因熱用」思維,飲冷雖暫緩熱感,卻致寒遏熱伏,故以清熱為主,佐以溫降,恢復中焦運轉。

傳統服藥法


茅根、乾葛、半夏、薑汁。
水薑煎服。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利尿消腫的功效,可用於治療溫病有熱、飲冷變噦等症狀。
  • 本方中的茅根、葛根、半夏、生薑均為中藥,使用前應諮詢醫生。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引起副作用。

相同名稱方劑


茅根乾葛湯, 出處:《傷寒全生集》卷二。 組成:茅根、乾葛、半夏、薑汁。 主治:溫病有熱,飲冷變噦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