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觀音散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在於硃砂的鎮心安神、清熱解毒功效。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清熱解毒之效。其鎮心安神之效可緩解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而其清熱解毒之效可治療熱毒入心所致的煩躁不安、口舌生瘡等症狀。
觀音散的組成中,硃砂與其他藥材共同發揮作用,達到治療心神不安、熱毒入心等病症的效果。
觀音散中加入乳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一、消腫止痛: 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有效緩解因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所引起的疼痛。觀音散多用於治療跌打損傷、骨折、筋骨疼痛等症,乳香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材,更有效地消腫止痛,促進傷口癒合。
二、活血化瘀: 乳香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組織的血液供應,加速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乳香的加入可促進血液循環,加速傷口癒合,進一步改善臨牀療效。
觀音散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益血:人參為補氣之要藥,能補益元氣,改善氣虛所致的疲乏無力、面色蒼白、心悸氣短等症狀。觀音散本身多用於治療氣血不足、津液虧損等病症,加入人參可增強其補氣益血之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2. 扶正固本:人參具有扶正固本的作用,能增強機體抵抗力,抵禦外邪侵襲。觀音散多用於治療虛弱體質的患者,加入人參可提高其免疫力,助其恢復健康。
觀音散中包含滑石,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利濕: 滑石性寒滑潤,入膀胱經,具有清熱利濕、通淋止痛之效。觀音散主治濕熱蘊結膀胱所致的小便不利、淋痛、尿血等症,滑石能清熱利濕,排除濕熱,改善排尿狀況,起到主要的治療作用。
- 利尿排石: 滑石質地細膩,能利尿排石,對於尿路結石患者,滑石有助於將細小結石排出體外,緩解疼痛。
總之,滑石在觀音散中扮演著清熱利濕、利尿排石的重要角色,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觀音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觀音散載於古代醫籍,主治「難産」。其定位為輔助産程之方劑,古人認為難産或因氣血虛弱、中焦乏力所致,導致胞宮推送無力或胎氣運行不暢。此方藉健脾益氣、調理中州,間接助產道通利,推動胎元下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剖析
方劑組成
- 人參(炙):大補元氣,振奮脾肺之氣,為君藥。氣足則推動有力,助產道收縮。
- 白朮(煨)、茯苓、扁豆(炒):
- 白朮健脾燥濕,固中焦以資氣血生化之源;
- 茯苓利水滲濕,疏通三焦氣機;
- 扁豆和中化濕,三者共助脾運,為臣藥。
- 合參、朮、苓,實為「四君子湯」去甘草(避其緩滯),專攻補氣行滯。
- 神曲(炒)、麥芽(炒):
- 消食導滯,疏通脾胃氣機,防補藥壅塞,亦助中焦運化,為佐藥。
- 香附子:
- 理氣解鬱,疏通肝氣,肝主疏泄,能調節胞宮氣機,助氣血下行,為使藥。
配伍邏輯
全方以「補氣健脾」為核心,輔以「消導理氣」:
- 補氣(人參、白朮)+ 滲濕(茯苓、扁豆)→ 健運中州,氣血生化有源,間接增產力。
- 消導(神曲、麥芽)+ 理氣(香附)→ 疏通氣機,防滯膩,助氣血流通至胞宮。
治療原理推論
古人視難産與「氣虛濕滯」相關,脾虛則氣血不足,濕阻則氣機不暢。觀音散透過:
- 補益中焦:強化氣血生化,使產婦體力充沛,推送胎元。
- 調暢氣機:香附疏肝,神曲、麥芽消導,使氣血不滯,胎得氣助而易產。
- 間接作用:中醫「脾主肌肉」,健脾或可增強產道肌力;「肝主疏泄」,理氣助胞宮氣血運行。
特色
此方未直接用活血催產藥(如川芎、紅花),反從脾胃入手,體現「治病求本」思維,適合「虛性難産」——即因長期氣血不足或脾胃虛弱所致者,而非法邪阻滯之實證。
總結
觀音散以健脾理氣為本,通過調節中焦氣血間接助產,反映古代「產力源於氣血」的理論。然需辨證施用,若屬胎位不正或實滯梗阻者,恐非其主治範疇。
傳統服藥法
扁豆(炒)、白朮(煨)、茯苓、人參(炙)、神曲(炒)、麥芽(炒)、香附子各等分。
上為末。
空心米飲調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觀音散, 出處:《産寶諸方》。 組成:辰砂(成塊者)、乳香、人參、滑石(研)。 主治:難産。
觀音散, 出處:《普濟方》卷二一○引《十便良方》。 組成:木香1塊(方1寸),黃連半兩。 主治:大人、小兒痢。
觀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四。 組成:人參、白朮、白茯苓、陳皮、扁豆、蓮肉、藿葉、薏苡仁、丁香、甘草各等分。 主治:身冷吐乳。
觀音散, 出處:《普濟方》卷三九五。 組成:扁豆(炒)、白朮(煨)、茯苓、人參(炙)、神曲(炒)、麥芽(炒)、香附子各等分。 主治:小兒腸虛而胃氣上逆,以致吐利。
觀音散, 出處:《洪氏集驗方》卷五。 組成:白朮1分,人參1分,甘草1分(炙),乾葛(出粉)1分,藿香葉1分,白扁豆3錢(炒),茯苓3錢,罂粟子3錢(炒),綿黃耆1分(炙),木香1分。 主治:理脾胃。主治:小兒脾胃不利,氣弱昏倦多困,不思食。
觀音散, 出處:《得效》卷十一。 組成:人參2錢半,白朮2錢半(紙裹,煨),扁豆(炒)2錢半,白茯苓半兩,冬瓜子仁半兩,酸棗仁半兩(去皮,蚌粉炒),甘草(炙)半兩,藿香2錢半,枳殼(去瓤)2錢半,紫蘇葉少許,木香半兩(不見火),石蓮肉半兩(去心),嫩黃耆半兩。 主治:小兒慢驚;或胃氣不和,脾困,下瀉過多,不思飲食,乳食不化,精神昏慢,四肢困冷。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