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膏

柴胡膏

CHAI HU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博濟》卷一

熱性指數

20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偏熱 (1.67)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0%
脾經 19%
腎經 13%
心經 9%
肺經 6%
三焦經 6%
膽經 6%
胃經 6%
大腸經 6%
心包經 3%
肝經
脾經
腎經
心經
肺經
三焦經
膽經
胃經
大腸經
心包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柴胡膏方劑中包含柴胡,主要是基於柴胡的以下藥理作用:

  1. 疏肝解鬱: 柴胡善於疏解肝氣鬱結,對於肝氣不舒、胸脅脹滿、情緒抑鬱等症狀有顯著療效。柴胡膏多用於治療肝鬱氣滯所致的肝病、婦科疾病等。
  2. 清熱解表: 柴胡亦具清熱解表功效,能緩解外感風寒、發熱頭痛、惡寒等症狀。在柴胡膏中,柴胡可與其他清熱解表藥物配合使用,增強其清熱解表功效。

柴胡膏中加入白芍,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解肝氣鬱結: 柴胡膏主要用於治療肝氣鬱結、脾胃不和所致的疾病。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具有 斂陰柔肝、養血調經、止痛 的功效,可以協同柴胡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使氣血調和。

二、 滋陰養血: 白芍入肝、脾經,具有養血和血的作用,可以滋陰養血,補虛扶正,與柴胡膏中其他滋陰補氣的藥材相輔相成,起到協調氣血,增強療效的作用。

柴胡膏中加入沙苑子,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腎益精:沙苑子性溫,味甘,歸腎經,具有補腎益精、強筋壯骨之效。柴胡膏常用於治療肝膽溼熱、脾胃不和等症,而腎虛往往會加重病情。沙苑子的加入,能夠補益腎氣,緩解腎虛所致的症狀,提高療效。
  2. 增強免疫力:沙苑子還具有增強免疫力、抗疲勞的作用。柴胡膏在治療疾病的同時,也會對人體造成一定的損耗。沙苑子的加入,可以增強患者的體質,提高機體抵抗力,幫助機體更快恢復。

柴胡膏中加入附子,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 溫陽散寒,助柴胡疏肝解鬱:附子性溫,入心、腎經,有溫陽散寒、回陽救逆之功。柴胡善於疏肝解鬱,但若肝鬱日久,寒邪凝滯,則疏肝之功不顯。附子溫陽散寒,可助柴胡疏肝解鬱,使氣機通暢。

二、 配合柴胡膏整體功效:柴胡膏主要治療肝鬱氣滯、寒凝血瘀等症,附子溫陽散寒,可起到暖宮、止痛之效,與柴胡膏整體功效相輔相成,可更有效地治療病症。

柴胡膏中加入吳茱萸,主要是由於其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

柴胡膏以柴胡為君藥,主治肝膽氣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等症,但若患者脾胃虛寒,寒邪內阻,則單用柴胡難以奏效。吳茱萸性溫,善於溫暖脾胃驅寒止痛,可助柴胡疏肝理氣,溫中散寒協同作用,提升療效。此外,吳茱萸亦可止痛,有助於緩解患者胸脅脹痛等症狀。

柴胡膏中加入橘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肝理氣,行氣止痛: 橘皮味辛、苦,性溫,入脾、胃經。具有疏肝理氣、行氣止痛的功效,可助柴胡疏肝解鬱,緩解肝氣鬱結所致的胸脅脹痛、胃脘疼痛等症狀。
  2. 調和藥性: 柴胡膏中常配伍多味藥材,橘皮的加入可起到調和藥性、防止燥烈之功效,使藥性更加平和,利於藥物充分發揮療效。

柴胡膏中加入木香,主要源於其兩者在藥性及功效上的互補關係。

柴胡性寒,善於疏肝解鬱,但其力量偏於上焦,對於中焦脾胃虛弱者,容易造成脾胃寒涼,影響消化功能。木香則性溫,入脾胃經,有理氣止痛,健脾和胃之功,可溫暖脾胃,助柴胡疏肝解鬱而不傷脾胃,使藥效更為協調,且能增強療效,更有效地緩解肝鬱脾虛所致的各種症狀。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柴胡膏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柴胡膏主治「五勞七傷,肢體煩倦,日漸消瘦,行步稍難,飲食不進」。此證候多因長期勞損、氣血虧虛、肝脾失調所致,表現為身體虛弱、倦怠乏力、形體消瘦、行動困難及食欲不振。此方旨在補益氣血、疏肝理脾、溫陽散寒,以改善虛損症狀。

組成分析與治療原理

  1. 柴胡(去蘆)半兩
    • 疏肝解鬱,升舉陽氣,調和肝脾。適用於氣機不暢引起的疲勞、食欲不振。
  2. 紅芍藥一兩一分
    • 養血和營,緩急止痛,與柴胡配伍可柔肝養血,改善肢體煩倦。
  3. 蒺藜根一兩一分
    • 平肝熄風,滋腎明目,輔助調和肝腎不足之虛損。
  4. 青橘皮、陳橘皮各半兩
    • 理氣健脾、燥濕化痰。二藥合用可增強脾胃運化功能,改善飲食不進。
  5. 川附子(炮)半兩
    • 溫補腎陽,散寒止痛。用於陽虛寒凝導致的肢體無力、行走困難。
  6. 吳茱萸半兩
    • 溫中散寒,疏肝下氣。助附子溫陽,兼緩解虛寒性腹痛。
  7. 青木香一分
    • 行氣止痛,助柴胡、橘皮疏通氣滯。
  8. 烏雞一隻(取肉)
    • 滋陰補血,益氣填精。烏雞為血肉有情之品,能直接補益虛損,為全方提供營養基礎。

配伍邏輯與功效推論

此方以「疏肝健脾、溫陽養血」為核心:

  • 氣血雙補:烏雞、紅芍藥補血,附子、吳茱萸溫陽,共濟氣血。
  • 調理肝脾:柴胡疏肝,青陳皮理脾,化解「飲食不進」之滯。
  • 散寒通絡:附子、吳茱萸祛內寒,改善「行步稍難」之陽虛證。
    全方以「膏劑」形式,兼顧藥效緩釋與滋補特性,適合長期虛勞調養。

治療原理總結

通過疏肝解鬱、溫補脾腎、滋養氣血,柴胡膏針對「五勞七傷」的氣血兩虛與肝脾失調,尤其適合因勞損導致機能衰退、陽氣不足者。加入烏雞增強補虛之力,酒調服更助藥勢溫行,故曰「二日見效」。

傳統服藥法


柴胡半兩(去蘆),紅芍藥1兩1分,蒺藜根1兩1分,青橘皮半兩,川附子(炮)半兩,吳茱萸半兩,陳橘皮半兩,青木香1分,烏雞1只(淨,去骨皮毛腸肚,唯擇肉)。
上為末。入烏雞肉內再杵成膏,於瓷器內收貯。
每用膏1匙頭,食前用鹽酒1盞調服。常令患人有酒容,只服2日,便見效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柴胡膏性味辛溫,有一定的刺激性,孕婦、哺乳期婦女、陰虛火旺者慎用。

相關疾病


肺結核身體消瘦

相同名稱方劑


柴胡膏, 出處:《博濟》卷一。 組成:柴胡半兩(去蘆),紅芍藥1兩1分,蒺藜根1兩1分,青橘皮半兩,川附子(炮)半兩,吳茱萸半兩,陳橘皮半兩,青木香1分,烏雞1隻(淨,去骨皮毛腸肚,唯擇肉)。 主治:五勞七傷,肢體煩倦,日漸消瘦,行步稍難,飲食不進。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