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豆蔻拔刀

草豆蔻拔刀

CAO DOU KOU BA D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五

熱性指數

34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4.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43%
胃經 43%
肺經 13%
脾經
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草豆蔻拔刀方劑中包含草豆蔻,主要原因如下: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 草豆蔻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方劑中加入草豆蔻,可溫暖脾胃,促進氣血運行,緩解因寒凝氣滯所致的腹痛、腹脹、嘔吐等症狀。
  2. 助藥力,增強療效: 草豆蔻本身並非主藥,而是作為引經藥,用以引導其他藥物進入脾胃經,增強藥物的療效。草豆蔻的辛散之性,有助於其他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草豆蔻拔刀方劑中包含高良薑,主要原因有二:

  1. 溫中散寒,助消化: 高良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健脾消食之功效。草豆蔻拔刀方劑用於治療寒凝氣滯、脘腹冷痛、消化不良等症,高良薑可溫中散寒,促進脾胃運化,有助於藥效的發揮。
  2. 調和藥性,增強療效: 高良薑可與方劑中其他藥物相互協調,增強藥效。例如,高良薑與草豆蔻、丁香等溫陽散寒藥物配合,可更有效地溫中散寒,緩解胃寒疼痛;與陳皮、厚朴等理氣健脾藥物配合,可更好地促進脾胃消化吸收。

草豆蔻拔刀方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助草豆蔻行氣止痛: 生薑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逆的作用,可助草豆蔻行氣止痛,並溫暖脾胃,改善寒邪引起的胃痛、腹痛、嘔吐等症狀。
  2. 調和藥性,避免寒涼傷胃: 草豆蔻性溫,但其辛香之氣較強,容易引起胃部燥熱。生薑性溫而緩和,可調和草豆蔻的辛散之性,避免寒涼傷胃,使藥性更為平和,更利於藥效發揮。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草豆蔻拔刀」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脾胃氣虛弱,嘔逆,不能飲食」,其病機關鍵在於中焦虛寒,運化失職,導致胃氣上逆而嘔吐、食欲不振。方中以「拔刀」(一種麵食)為載體,融合藥食同源之品,溫中健脾、和胃止嘔,適用於虛寒性脾胃功能障礙。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草豆蔻(去皮):辛溫,歸脾、胃經。
      • 功效:溫中燥濕、行氣止嘔,善治脾胃虛寒之脘腹冷痛、嘔吐。
      • 方中作用:針對「嘔逆」為君藥,溫散寒凝,降逆和胃。
    • 高良薑:辛熱,歸脾、胃經。
      • 功效:散寒止痛、溫中止嘔,力強於生薑,專攻中焦寒盛。
      • 方中作用:助草豆蔻溫中散寒,增強止嘔之效,為臣藥。
    • 生薑汁: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 功效:溫中止嘔、發表散寒,為「嘔家聖藥」。
      • 方中作用:協同前藥和胃降逆,兼引藥入中焦。
    • 白麵、羊肉臛汁:甘溫,補虛養胃。
      • 功效:益氣健脾,扶助正氣。
      • 方中作用:以食療輔助藥力,緩解「不能飲食」之虛弱狀態。
  2. 配伍邏輯

    • 辛溫協同:草豆蔻、高良薑、生薑汁三者皆辛溫,形成「溫中焦、散寒邪」的主力,針對脾胃虛寒之本。
    • 藥食並用:白麵易消化,羊肉汁補虛溫陽,既助藥力滲透,又緩解嘔吐後的正氣耗傷。
    • 劑型設計:以「拔刀麵」形式服藥,利用熱湯汁激發藥性,同時溫熱食療直接暖胃,順應「胃喜溫潤」之性。
  3. 治療原理

    • 溫中散寒:通過辛熱藥物驅散脾胃寒凝,恢復運化功能。
    • 降逆止嘔:草豆蔻、生薑汁直接抑制胃氣上逆,緩解嘔吐。
    • 益氣健脾:白麵與羊肉汁補益中焦,改善氣虛基礎,標本兼治。

總結:此方以溫中降逆為核心,結合食補,體現古代「治未病」思想,針對虛寒嘔吐的病因病機,結構簡潔而效專力宏。

傳統服藥法


草豆蔻2枚(去皮), 高良薑半兩, 生薑汁半合。
上藥,前2味銼細,以水1中盞,煮取2合,並生薑汁溲白麵4兩,為撥刀,以羊肉臛汁內煮令熟,空腹食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草豆蔻拔刀, 出處:《聖惠》卷五。 組成:草豆蔻2枚(去皮),高良薑半兩,生薑汁半合。 主治:脾胃氣虛弱,嘔逆,不能飲食。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