棗砒丹

棗砒丹

ZAO PI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青囊秘傳》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3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32.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33%
胃經 33%
肺經 16%
大腸經 16%
脾經
胃經
肺經
大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棗砒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大棗,主要原因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分析:

首先,大棗在中醫中被視為“補益”藥材,具有補血、健脾、安神的效果。它可以增強人體的抵抗力,改善脾胃功能,幫助其他藥材的吸收和效果。

其次,大棗的甘甜味道能中和方劑中其他成分的苦澀,使整體方劑的味道更加平衡,便於患者服用。中醫講求藥性和口味的協調,大棗的使用正好符合這一點。

此外,大棗在方劑中可以起到調和的作用,能夠降低其他藥材的毒性或副作用。例如,棗砒丹中含有砒霜成分,雖然其療效顯著,但如不注意可能產生毒性,大棗的加入能有效減輕這種風險,使患者更安全地使用方劑。

綜合以上原因,大棗在棗砒丹中的作用不可或缺,不僅提升了方劑的療效,同時也考量了患者的服用便利性與安全性。

棗砒丹是一種古老的中藥方劑,主要用於治療某些特定病症,尤其是由於毒素引起的病變。其組成中包含砒霜,這是一種劇毒物質,初看似不合常理,但在中醫理論中,砒霜被認為具有解毒和驅邪的特性。其實,在古代中醫中,砒霜經常被用來治療一些難以治癒的疾患,對於一些瘡毒、癌症等嚴重病症,可能有一定的療效。

使用砒霜的原因可追溯至其特定用量和配伍,配合其他中藥材如紅棗等,有助於降低其毒性並增強治療效果。中醫講究“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則,砒霜在此方劑中被視為君藥,主導治療方向,而其他成分則用於調和和輔助。儘管其療效上存在爭議,但在古文獻中仍然有其根據。因此,當代醫療應謹慎看待,避免隨意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棗砒丹」主治「走馬牙疳」,此症為古代兒科急重症之一,屬「牙疳」中病情凶險者,特徵為牙齦迅速潰爛、齒牙脫落,甚則穿腮破唇,多因熱毒熾盛或疫癘之邪侵襲所致。其名「走馬」,喻病情進展急速如奔馬。此方以外用「搽患處」為主,意在直攻局部腐肉毒邪,以速止潰爛。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藥物配伍邏輯

    • 大黑棗:味甘性溫,質地黏潤。此方用棗非為補益,而是取其兩用:
      • 緩和藥性:白砒劇毒,煅製後毒性稍減,黑棗黏質可包裹砒石,緩其峻烈之性。
      • 賦形與黏附:煅後黑棗炭化,研細可作為粉末基質,助藥末附著患處,延長局部藥效。
    • 白砒(砒霜):辛熱大毒,具強烈腐蝕性。古方用於「蝕瘡去腐」,其作用機理有三:
      • 殺蟲攻毒:直接破壞腐敗組織及潛伏之濕熱蟲毒(古人認為「牙疳」與蟲蝕有關)。
      • 消炎斂瘡:高濃度砒石可瞬間使組織蛋白凝固,形成人工痂蓋,阻斷潰爛蔓延。
      • 刺激生新:少量砒石可刺激局部血流,促進壞死組織脫落後新肉生長(需嚴格控量)。
  2. 製法與增效關鍵

    • 火煅工藝:白砒嵌入棗中煅燒,可能使部分砷化物氧化為砷酸鹽(如砷酸鈣),降低毒性但仍保留蝕腐效力。
    • 協同作用:煅後黑棗炭化,具吸附毒素與收斂作用,與白砒形成「腐蝕-吸附」雙向調節,避免砒石過度侵蝕健康組織。

治療原理推論
此方以「毒攻毒」為核心,針對走馬牙疳「熱毒壅盛、血肉速敗」的病機,利用白砒蝕除腐肉、黑棗緩衝護正,屬「急則治標」的暴力截斷療法。其「立刻見功」之效,應為砒石快速凝固潰瘍表面,止血止爛,但須配合內服清熱解毒藥(如黃連解毒湯)以拔除病根。

傳統服藥法


大黑棗、白砒。
用白砒嵌入棗內,火煅,研細。
搽患處。立刻見功。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牙齦腫脹痛牙齦潰爛

相同名稱方劑


棗砒丹,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大黑棗、白砒。 主治:走馬牙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