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寶丹

五寶丹

WU BAO D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1

寒性指數

21

熱/寒比例

偏寒 (0.52)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19%
脾經 16%
肺經 15%
心經 13%
大腸經 11%
腎經 9%
膀胱經 6%
膽經 4%
胃經 3%
肝經
脾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腎經
膀胱經
膽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五寶丹中加入白礬,主要是為了其 收斂止瀉 的功效。白礬性寒,味酸澀,入肺、脾經,具有 燥濕止瀉、解毒止痛 的作用。

在五寶丹中,白礬與其他藥材相配,可以有效地 固澀腸胃,止瀉止痛。白礬還能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對於治療因濕熱引起的腹瀉、痢疾等症狀,有較好的療效。

中藥方劑[五寶丹]的組成中,包含[銅綠]。銅綠在該方中起到清熱解毒、收斂生肌的作用。五寶丹是一種外用藥物,適用於治療皮膚潰瘍、燒傷等症狀。銅綠能夠幫助清除傷口處的病原體,促進傷口愈合,同時還具有一定的防腐效果。在方劑中,銅綠與其他藥材共同作用,增強治療效果。然而,由於銅綠具有一定毒性,使用時必須注意控制劑量,以避免出現不良反應。

五寶丹方劑中包含五味子,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固腎斂精:五味子味酸甘,性溫,入肺、腎經,具有益氣斂陰、生津止渴、收斂固澀之功效。五寶丹常用於治療腎虛、遺精、滑精等症狀,五味子可以補腎固精,防止精氣外泄。
  2. 增強效力:五寶丹中其他藥材如熟地黃、山藥等也具有滋陰補腎的作用,五味子與之配合,可以增強補腎固精的功效,協同作用達到最佳療效。

總而言之,五味子在五寶丹方劑中發揮着重要的作用,它不僅可以補腎固精,還能增強方劑的整體功效,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五寶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由於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雄黃是由砷化物組成,歷史上在中醫中常用於清熱解毒、消腫止痛。其強效的抗菌和抗病毒特性,使其在治療各類感染性疾病方面具備一定的功效。此外,雄黃被視為一種重要的輔助療法,在解毒和安神方面的效果也頗受重視。

然而,雄黃的使用需要謹慎,因為其含有有毒成分,過量使用可能對人體造成傷害。在五寶丹的配方中,雄黃通常與其他藥材搭配,以達到調和效果,減少其毒性,並增強整體的治療效果。因此,雖然雄黃是一種具有爭議性的成分,但在適當的劑量和正確的使用方式下,仍然能在五寶丹中發揮出其特殊的療效。這種組合的科學性和合理性,使得五寶丹在中醫藥的應用中仍然保持著重要的地位。

五寶丹是一種傳統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了蛇牀子,這主要是因為蛇牀子具有多種藥理作用,能夠增強方劑的療效。蛇牀子性味辛、溫,具有較強的驅蟲作用,對於治療腸道寄生蟲感染有顯著效果。此外,蛇牀子還能夠補腎壯陽,對於改善男性功能和治療因腎虛引起的各種症狀十分有效。在五寶丹中,蛇牀子與其他成分相輔相成,協同增強整體的療效。

此外,蛇牀子亦被認為具有抗菌和消炎的作用,這使得它在對抗一些由細菌感染引起的疾病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其獨特的藥理特性使得五寶丹不僅能在治療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還能提升人體的免疫力,促進身體健康。總的來說,蛇牀子在五寶丹中的應用,充分體現了中醫藥方劑組成的科學性及其綜合調理的理論。

五寶丹中含有桃仁,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活血化瘀: 桃仁性味苦甘,入心、肺、大腸經,具有活血化瘀、潤腸通便的功效。五寶丹通常用於治療血瘀所致的各種疾病,例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經閉痛經等,而桃仁可以促進血液循環,改善血瘀狀態,達到治療目的。
  2. 消腫止痛: 桃仁還有消腫止痛的作用,對於血瘀所致的腫痛,例如乳腺增生、子宮肌瘤等,桃仁可以有效緩解症狀。

總而言之,五寶丹中加入桃仁,主要是利用其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發揮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五寶丹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原載主治「婦女子宮寒冷,赤白帶下,經血不調,少腹疼痛,瘀結成塊」,皆屬婦科虛寒夾瘀之證。

  • 子宮寒冷:多因腎陽不足或寒邪內侵,導致胞宮失溫,常見經期延後、經色黯黑、畏寒肢冷等。
  • 赤白帶下:寒濕下注,帶脈不固,濕濁與瘀血相搏,故分泌物夾雜赤白二色。
  • 經血不調、少腹疼痛:寒凝血瘀,氣血運行不暢,不通則痛。
  • 瘀結成塊:久病入絡,瘀血內停,結於胞宮,形成癥瘕積聚。

然方後註記「開瞽復明,瞳神缺者能圓,陷者能起,突者能平」,顯示此方亦被用於眼疾,涵蓋瞳神變形(如萎縮、突出)、視物昏矇等,推測其機理可能與「肝腎同治」及「活血散結」相關。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藥物分析

  1. 夜明砂(蝙蝠糞)

    • 性味鹹寒,入肝經。傳統用於清肝明目、散血消積。
    • 主治目盲障翳,取其「濁陰出下竅」之性,導瘀熱下行;醋炒緩其寒性,助入血分。
  2. 晚蠶砂(蠶糞)

    • 性味甘辛溫,入肝脾經。能祛風除濕、活血通絡。
    • 《本草綱目》載其治「崩中帶下」,配合醋炒增強收斂固帶之效。
  3. 鳳凰退(雞蛋殼內膜)

    • 甘平,入肺脾經。功能收斂生肌、退翳明目。
    • 用於眼瞼潰爛、角膜混濁,此處取其「以皮走皮」之象,修復瞳神異常。
  4. 老母鴨肝、嫩雄雞肝

    • 鴨肝甘鹹微寒,雞肝甘溫,二者皆入肝經。
    • 肝為藏血之臟,「以肝補肝」;鴨肝偏滋陰,雞肝偏溫補,合用調和陰陽,滋養肝血以明目,兼溫胞宮。

組方邏輯

  1. 從臟腑論治

    • 肝腎同調:目為肝竅,瞳神屬腎。方中鴨肝、雞肝直補肝血,夜明砂清肝瘀,暗合「乙癸同源」之理。
    • 脾胃為樞:蠶砂健脾化濕,鳳凰退化濁生新,助氣血生化以養目及胞宮。
  2. 從氣血論治

    • 活血消瘀:夜明砂、蠶砂均能散瘀;動物肝臟富含血質,寓「血中之氣藥」之意,促進血行。
    • 溫通散寒:雞肝性溫,蠶砂辛散,合用溫通少腹瘀結,適合子宮寒冷之證。
  3. 特殊用法象思維

    • 動物藥「同氣相求」:肝臟為血氣所聚,用之補人體肝血;卵膜(鳳凰退)類比眼膜,修復瞳神形態。
    • 醋炒與酒服:醋引藥入肝經,酒行藥勢,共奏溫通活血之效。

三、推論可能功效延伸

此方主治看似分涉婦科與眼疾,然其核心機理實為「溫養肝血、化瘀通絡」:

  • 婦科應用:肝經繞陰器,寒凝血瘀發為帶下癥瘕,溫肝血、散瘀結自能調經止帶。
  • 眼科應用:肝開竅於目,血瘀或血虛皆可致目疾,活血養血則瞳神得濡,形態復常。

總結:五寶丹透過動物藥與礦物藥的配伍,體現「血肉有情」與「取象比類」的用藥思路,既治標(化瘀散結),亦固本(養肝溫腎),故能跨科別取效。

傳統服藥法


夜明砂(水洗極淨,曬乾,醋炒)、晚蠶砂(揀去土子,極淨,醋炒)、鳳凰退(殼內白衣,洗淨,微火焙乾,如焦者不用)、老母鴨肝(水泡切片,新瓦焙乾,忌鐵器)、嫩雄雞肝(制如前)各等分。
開瞽復明,瞳神缺者能圓,陷者能起,突者能平。
上各為極細末,和勻。
每日早晚用酒調服3錢,服至7日見效;如重者,再服1料自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五寶丹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哺乳期婦女、小兒不宜服用。
  • 服用五寶丹期間,應避免食用生冷、油膩、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 如有不適,應立即停藥並就醫。

相關疾病


陰道炎扁桃腺炎坐骨神經痛白帶乳腺炎五十肩乳房腺體瘤類風濕性關節炎慢性喉炎和喉氣管炎鏈球菌性咽喉炎軟性下疳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子宮頸惡性腫瘤(子宮頸癌)四肢麻痺癱瘓腦內出血腦動脈阻塞腦血栓塞急性會厭炎子宮頸炎膝部腫大疼痛

相同名稱方劑


五寶丹, 出處:《仙拈集》卷四。 組成:鍾乳石3分,朱砂3分,珍珠3分,琥珀分半,冰片分半。 主治:蠟燭疳瘡。

五寶丹, 出處:《外科傳薪集》。 組成:靈磁石1兩2錢,飛朱砂6錢,上雄精3錢,梅片3分,元寸香3分。 主治:諸瘡及疔毒腐爛。

五寶丹, 出處:《中醫喉科學講義》。 組成:熟石膏5錢,腰黃1錢,膽礬5分,硼砂5錢(炒),冰片4分。 主治:喉痹,喉痛,喉風,乳蛾。

五寶丹,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案》。 組成:枯礬4兩,銅綠3錢4分,五味子3錢4分,雄黃1錢4分,蛇床子6錢7分,桃仁6錢7分。 主治:調經,止帶,鎮痛。主治:婦女子宮寒冷,赤白帶下,經血不調,少腹疼痛,瘀結成塊。

五寶丹, 出處:《張氏醫通》卷十五。 組成:鉛粉3錢(銅勺內隔紙焙黃,微火緩焙,勿令焦黑),珍珠1錢(勿見火,另研),滴乳粉1錢(煅淨,取極細末),琥珀1錢(勿見火,另研),朱砂(水飛)1錢。 主治:虛人結毒,不勝三白丹,及服三白丹餘毒未盡者。

五寶丹, 出處:《一草亭》。 組成: 五寶丹(《一草亭》。)出處:《一草亭》。組成:夜明砂(水洗極淨,曬乾,醋炒)、晚蠶砂(揀去土子,極淨,醋炒)、鳳凰退(殼內白衣,洗淨,微火焙乾,如焦者不用)、老母鴨肝(水泡切片,新瓦焙乾,忌鐵器)、嫩雄雞肝(制如前)各等分。主治:開瞽復明,瞳神缺者能圓,陷者能起,突者能平。 。 主治:開瞽復明,瞳神缺者能圓,陷者能起,突者能平。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