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陽丹

正陽丹

ZHENG YANG D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伏陰論》卷上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10

熱/寒比例

極寒 (0.10)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36%
肝經 22%
脾經 13%
肺經 13%
腎經 13%
心經
肝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正陽丹方劑中加入龍齒,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除煩: 龍齒味甘鹹性涼,入心經,具有清熱除煩、寧心安神之效。正陽丹主治熱病神昏、心煩不寐等症,龍齒的清熱功效能有效緩解病患的熱擾心神症狀。
  2. 滋陰降火: 龍齒能滋陰降火,改善因陰虛火旺所致的口乾舌燥、心煩失眠等症狀。正陽丹中亦含有其他滋陰降火的藥材,如生地黃、麥冬等,龍齒的加入能起到協同作用,加強方劑的滋陰降火之效。

正陽丹中包含硃砂,其主要原因如下:

  1. 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味甘,入心經,具有鎮心安神之效。正陽丹多用於治療心神不寧、失眠多夢、驚悸不安等症狀,而硃砂正是其安神鎮靜的主要藥物。
  2. 平肝熄風: 硃砂亦能平肝熄風,適用於肝陽上亢、頭暈目眩、頭痛、抽搐等症狀。正陽丹中可能加入硃砂以輔助治療相關症狀。

然而,硃砂有毒性,應嚴格控制用量,並在醫師指導下使用。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一、正陽丹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醫林改錯》,主治「伏陰病」——此證屬陰寒內伏,陽氣被遏,雖嘔利暫緩,然心煩躁擾、雖喜熱飲卻肢冷如冰。其關鍵病機在於「陰寒格陽」,陽氣不能外達,故雖投附子理中湯加童便溫陽散寒,然「煩不退」,顯示陰寒鬱熱交雜,非純溫補可解。正陽丹以寒熱並用、通補兼施之法,既祛內伏陰邪,又透鬱熱,調和氣血,以解陰陽格拒之勢。

二、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一)藥隊分析

  1. 清熱解毒,透鬱熱

    • 苦參(酒、薑製):大苦大寒,酒薑製後減其峻性,清熱燥濕兼透伏熱,尤善治心煩(如《本草綱目》載其「治伏熱狂躁」)。
    • 犀角:涼血解毒,清心除煩,針對陰寒鬱久化熱之煩躁。
    • 甘草:調和諸藥,緩苦寒傷胃。
  2. 益氣扶正,固本防脫

    • 人參(酒製):大補元氣,酒浸後通脈助陽,與苦參寒溫相制,防苦寒傷正。
  3. 活血通絡,散鬱結

    • 紅花、乳香、沒藥:活血化瘀,通絡止痛,針對寒凝血滯之肢冷;乳沒去油減燥性,兼理氣滯。
    • 白僵蠶:化痰散結,息風通絡,助解陰寒凝滯之痰瘀。
  4. 疏風透邪,調暢氣機

    • 白蒺藜:疏肝散風,《神農本草經》言其「主惡血,破癥結」,助氣血流通。
    • 石楠(或為石楠葉):祛風通絡,《別錄》稱其「逐風冷,強筋骨」,協祛陰寒之痹。

(二)配伍核心

  • 寒熱並行:苦參、犀角清熱,人參、石楠溫補,構成「清熱不傷陽,溫補不助火」之局。
  • 氣血同調:人參補氣,紅花、乳沒活血,白蒺藜理氣,僵蠶化痰,共解寒凝血瘀之鬱。
  • 劑型設計:蜜丸緩圖,攻邪不驟;茶酒送服,茶清上焦之熱,酒行藥勢以通陽。

(三)治療原理推演

此方針對「陰寒內伏,陽鬱化熱」之複雜病機,以苦參、犀角清透鬱熱,人參峻補托邪外出,輔以活血通絡之品破除陰凝,使氣血暢而陽氣自通。其妙在酒薑製苦參,既存其清熱之力,又借酒薑辛散引藥入絡;更以蜜丸緩釋藥性,避免過燥過寒之偏弊,終達「陰陽和、煩躁解」之效。

傳統服藥法


苦參1斤(酒漿薑汁各浸一夜,曬乾),人參8兩(酒漿浸,曬)2兩,白蒺藜2兩,犀角2兩,石楠乳香(去油)2兩,沒藥(去油)2兩,紅花2兩,白僵蠶(炒)1兩5錢,甘草5錢。
上為末,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40丸,茶、酒任下,日3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正陽丹, 出處:《雞峰》卷十三。 組成:硫黃1兩,陽起石1兩,附子1兩,乾薑1兩,桂胡蘆巴1兩,破故紙1兩,金鈴肉1兩,茴香1兩,木香半兩。 主治:下部虛冷。

正陽丹, 出處:《伏陰論》卷上。 組成:龍齒6錢(生用),丹砂1錢(明亮如箭镞者真)。 主治:闢陰正陽,安魂魄。主治:伏陰病,嘔利止或未止,心中煩,喜熱飲,時去衣被、而肢體若冰,與附子理中湯加童便,其煩不退者。

正陽丹, 出處:《雞峰》卷十九。 組成:宣州木瓜1斤(去皮核子,切碎,以童便1斤,好酒1斤,煮令爛、攪取汁),大豆1升,附子半兩,人參1兩,銀朱1錢。 主治:正水。脾腎虛弱,腎虛水不能蓄,水氣揚溢,脾胃虛則不能制水,水氣流散于經絡,皮膚緊急無紋,足脛皆腫,小便不利,其人喘急,脈沉大而疾。

正陽丹, 出處:《普濟方》卷二二二引《博濟》。 組成:硫黃(研)1兩,菖蒲(切)1兩,天雄(炮裂,去皮臍)1兩,阿魏(醋調,面和餅子,炙)1兩,沉香(銼)半兩,厚朴(去粗皮,薑汁炙)半兩,草豆蔻(去皮)半兩,乾薑(炮)半兩,桃仁(去皮尖雙仁,炒)半兩,檳榔(銼)半兩。 主治:脾元虛冷,心胸滿悶,飲食減少,臍腹撮痛,面色黃黑,耳焦枯,陽事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