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龍膽水」方劑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 龍膽草苦寒,善清熱燥濕。其苦味能瀉火,寒性能清熱,並可燥濕化痰,對於熱病、濕熱、黃疸、目赤等症狀具有良好療效。
- 龍膽草具有利尿排石功效。其能通利水道,排泄濕熱,對於濕熱蘊結、石淋等症狀具有治療作用。
因此,龍膽草作為「龍膽水」的主要藥材之一,其苦寒之性,以及清熱燥濕、利尿排石的功效,使其成為治療濕熱、黃疸、目赤、石淋等症狀的重要藥材。
龍膽水是一種傳統中醫方劑,主要用於清熱瀉火、利濕退黃等症狀。其中包含了龍膽草這種性寒味苦、歸肝膽經的主要成分。然而,在某些配方中加入艾葉,這主要是根據中醫理論中的辨證施治原則,以及各種藥材之間的相輔相成關係來決定的。
艾葉味辛、苦,性溫,歸肝、脾、腎經,具有溫經散寒、祛濕止痛的作用。在龍膽水方劑中加入艾葉,可以調和龍膽草的寒涼之性,防止過度寒涼對人體產生不良影響。同時,艾葉還能夠增強方劑對於肝膽濕熱引起的婦科病變、下焦濕熱等問題的治療效果。此外,艾葉與龍膽草配合使用,還能達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改善因肝膽濕熱所導致的各種不適有著積極的作用。因此,在特定情況下,將艾葉納入龍膽水方劑之中,不僅能提升療效,還能兼顧寒熱平衡,使整體治療方案更加完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龍膽水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記載主治「天行眼病」,即古代所指之傳染性、流行性眼疾,類似現代急性結膜炎(紅眼病)或流行性角結膜炎。其症狀多見目赤腫痛、畏光流淚、眼眵黏稠等風熱或濕熱上攻之證。方名「龍膽水」提示其以「龍膽」為主藥,取其清熱瀉火之效,製成濃縮藥膏後調水外用,直接作用於眼部,清熱解毒、燥濕止癢。
二、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功效
生山龍膽(龍膽草)
- 性味苦寒,歸肝、膽經,為清瀉肝膽實火、下焦濕熱要藥。
- 針對「天行眼病」之肝火上炎、濕熱壅滯,可清熱燥濕、瀉火解毒,直接緩解目赤腫痛。
生艾葉
- 性味辛溫,歸肝、脾、腎經,傳統多用於溫經止血,但其生用兼具辛散之力。
- 此方可能取其「反佐」之意,一則辛溫能行氣活血,緩解龍膽苦寒遏滯之性;二則艾葉外用有抑菌之效,助龍膽解毒。
生少柏(側柏葉)
- 性味苦澀微寒,歸肺、肝、大腸經,涼血止血、清熱止咳,生用偏清熱。
- 配合龍膽增強清熱之功,其收澀性可減輕眼部分泌物過多,且現代研究顯示其含揮發油及黃酮類,具抗炎作用。
2. 配伍邏輯
- 苦寒清熱為主,佐以辛溫行散:
以龍膽草清肝瀉火為君,側柏葉輔佐清熱為臣,艾葉辛溫為佐,既可防苦寒傷正,又能促進局部氣血運行,助藥力透達。 - 外用製劑,直達病所:
水煎濃縮成膏,調和水液後外用,避免內服苦寒傷胃,且直接作用於眼部濕熱邪毒,符合「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原則。
3. 治療原理推論
- 清熱解毒:龍膽、側柏協同清肝膽火毒,針對眼瞼紅腫、灼熱感。
- 燥濕收斂:苦寒藥性燥濕,側柏微澀減少眼眵分泌。
- 行氣活血:艾葉辛散疏通局部氣滯,緩解腫痛。
三、總結
此方以清肝瀉火為核心,配伍兼顧行氣與收澀,透過外用直接作用於眼部濕熱毒邪,符合古代對「天行眼病」風熱夾濕的病機理解。現代角度看,其組分可能具抗病毒、抗菌及抗炎作用,然具體機制宜進一步研究。
傳統服藥法
生山龍膽、生艾葉、生少柏各等分。
上藥水煎,濾過去滓,再濃煎至如膏為度,收貯。
臨用少許,和解淨水。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龍膽水, 出處:《眼科錦囊》卷四。 組成:生山龍膽、生艾葉、生少柏各等分。 主治:天行眼病。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