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茱萸根散

吳茱萸根散

WU ZHU YU GEN S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惠》卷九十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6

寒性指數

26

熱/寒比例

偏寒 (0.61)

複方歸經比例

肝經 22%
大腸經 22%
腎經 22%
胃經 11%
脾經 11%
肺經 11%
肝經
大腸經
腎經
胃經
脾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吳茱萸根散方中包含吳茱萸,主要原因有二:

其一,吳茱萸性溫,味辛苦,入肝、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的功效。其根部亦具溫中止痛之效,可治寒邪客胃、脘腹冷痛、嘔吐、呃逆等症。

其二,吳茱萸根散方主治寒邪客胃、胃寒疼痛、嘔吐呃逆等症,而吳茱萸溫中散寒、止痛、降逆止嘔,可有效治療此類病症,與方劑的功效相符。

因此,吳茱萸根散方中包含吳茱萸,是基於其藥性及功效與方劑主治病症相契合的結果。

吳茱萸根散中加入地榆,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止血收斂: 地榆味苦澀性涼,入肝脾經,具有涼血止血、收斂生肌的功效。吳茱萸根散主治血熱妄行所致的崩漏、帶下、腹痛等症,而地榆可抑制血熱,並促進血凝固,有效止血。
  2. 兼治下焦虛寒: 地榆還兼具溫陽散寒的功效,可用於治療脾腎陽虛引起的腹痛、泄瀉等症。吳茱萸根散中加入地榆,可以補益下焦虛寒,使藥效更為全面。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吳茱萸根散主治「小兒月蝕瘡」。月蝕瘡又稱「月蝕疳」或「耳後月蝕瘡」,多見於小兒耳後、耳輪或頭面交接處的濕瘡,表現為皮膚糜爛、滲液或結痂,反覆發作,狀如月蝕。此病多因風濕熱毒蘊結,或脾胃濕熱上蒸所致。古代醫家認為,此類瘡瘍需以清熱燥濕、解毒斂瘡為治療方向。

組成藥物分析與邏輯推理

  1. 吳茱萸根

    • 性味功效:辛苦温,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殺蟲止癢之效。古代用其根外治濕瘡、疥癬,《本草綱目》載其能「治瘡疥,殺蟲」。
    • 本方作用:取其辛温之性,既能祛風燥濕,又可止癢,緩解皮膚濕瘡瘙癢;其殺蟲功效或有助於抑制瘡面寄生蟲或微生物。
  2. 地榆根

    • 性味功效:苦酸微寒,長於涼血止血、解毒斂瘡,《日華子本草》稱其「敷金瘡,止血」。
    • 本方作用:針對月蝕瘡的糜爛滲液,地榆能清熱解毒、收斂瘡面,減少滲出,促進瘡口癒合。
  3. 薔薇根

    • 性味功效:苦澀涼,功能清熱利濕、活血解毒,《本草拾遺》謂其「主惡瘡、金瘡」。
    • 本方作用:助地榆清熱解毒,並以其收澀之性斂瘡生肌,改善瘡面潰爛。此外,薔薇根傳統亦用於治療皮膚瘡瘍,可能與其抑菌作用相關。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 三藥協同
    吳茱萸根(辛温)與地榆、薔薇根(寒涼)搭配,形成寒温並用的格局,既避免過於温燥加重熱毒,又能制約寒涼藥的凝滯之性。全方以「清熱燥濕為主,佐以收斂殺蟲」為核心。
  • 外治機理
    1. 燥濕解毒:吳茱萸根祛風除濕,地榆、薔薇根清熱解毒,共同化解瘡面濕熱之邪。
    2. 斂瘡生肌:地榆與薔薇根的收澀作用可減少滲液,促進瘡面乾燥結痂。
    3. 局部保護:以細散外敷,形成藥粉層,隔絕刺激,輔以鹽水清潔增強抗菌效果。

總結

此方以簡單三味藥組合,契合小兒月蝕瘡「濕、熱、蟲」的病理特點,通過外敷直接作用於患處,體現中醫「外治之理即內治之理」的思維。吳茱萸根重在祛濕止癢,地榆、薔薇根側重清熱斂瘡,寒温並用,標本兼顧,為古代治療小兒皮膚濕瘡的實用外治方。

傳統服藥法


吳茱萸根半兩,地榆根半兩,薔薇根半兩。
上為細散。
每用先以溫鹽水洗瘡令淨,拭乾,敷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吳茱萸根散, 出處:《聖惠》卷九十。 組成:吳茱萸根半兩,地榆根半兩,薔薇根半兩。 主治:小兒月蝕瘡。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