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含化菖蒲煎中包含水菖蒲,主要因為水菖蒲具有以下兩項作用:
- 開竅醒神:水菖蒲味辛、性溫,入心、脾經,具有開竅醒神、化濕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神志不清、昏迷不醒、痰迷心竅、嘔吐等症狀。
- 化濕止嘔:水菖蒲亦具有化濕止嘔的作用,可用於治療濕阻中焦、脾胃不和、嘔吐腹脹等症狀。
因此,含化菖蒲煎使用水菖蒲,旨在通過其開竅醒神和化濕止嘔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病症的目的。
含化菖蒲煎中加入桂枝,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助菖蒲開竅醒神: 桂枝性溫,味辛,具有溫陽散寒、通經活絡之效。菖蒲性寒,善於開竅醒神,但寒性過於強勁,易損陽氣。桂枝的溫陽之性可溫煦菖蒲,使其藥力更易發揮,避免寒性過強,更有效地開竅醒神。
- 協調菖蒲氣味,增強療效: 菖蒲氣味辛烈,桂枝氣味辛甘,二者搭配,可使藥性更加協調,同時也使藥物更易於被人體吸收,增強療效。
因此,含化菖蒲煎中加入桂枝,既可溫陽助菖蒲發揮開竅醒神之效,又可協調藥性,提高藥物療效。
含化菖蒲煎中加入生薑,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緩和菖蒲辛辣之性: 菖蒲性寒,味辛,具有一定刺激性。生薑性溫,味辛,可緩解菖蒲的寒性,避免其過度刺激腸胃,引起不適。
- 增強驅寒散寒之效: 生薑具有溫中散寒、止嘔的作用。與菖蒲一同使用,可增強驅寒散寒的效果,更有效地治療因寒邪入侵引起的病症。
此外,生薑還可促進血液循環,有助於菖蒲藥效的發揮。
含化菖蒲煎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一、 緩和藥性:菖蒲性辛溫,味苦,有較強的刺激性,容易造成口舌生瘡,而蜂蜜性甘涼,能緩解菖蒲的辛辣燥烈,使其更易於入口,且能保護口腔黏膜。
二、 增強療效:蜂蜜具有潤燥生津、止痛解毒的功效,與菖蒲的醒脾開胃、化濕止痛作用相輔相成,有助於提升藥效,促進疾病康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含化菖蒲煎》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風冷傷肺,聲音嘶啞」,屬外感風寒或寒邪襲肺所致之失音證。古人認為,肺主氣、司呼吸,開竅於鼻,外合皮毛,易受風寒侵襲。當寒邪客於肺繫(咽喉氣道),可使氣機凝滯、聲門不利,導致聲音嘶啞或語聲不出。此方以溫肺散寒、順氣通聲為主要作用,針對寒性失音而設。
二、方劑組成與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菖蒲(1兩,末)
- 性味:辛、苦,溫。歸心、胃經。
- 作用:傳統用於開竅化痰、醒神益智,此處取其「辛溫宣通」之性,能祛風散寒、化濕豁痰,疏通肺氣以利聲門。
桂心(2兩)
- 性味:辛、甘,大熱。歸心、肺、膀胱經。
- 作用:溫陽散寒、通行血脈。此處借其「溫通」之力,驅散肺中寒邪,助氣血運行,緩解寒凝氣滯之聲啞。
生薑(半兩,絞汁)
- 性味:辛,微溫。歸肺、脾、胃經。
- 作用:發散風寒、溫中止嘔。生薑汁能直達肺繫,散寒邪、化濕痰,協同桂心增強溫散之效。
白蜜(12兩)
- 性味:甘,平。歸肺、脾、大腸經。
- 作用:潤肺止咳、緩和藥性。蜜能制約桂心生薑之燥烈,兼潤咽喉,防止辛溫藥物耗傷津液。
2. 配伍邏輯與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散寒邪」為核心,結合「宣通氣機」與「潤護咽喉」之用,體現以下治療思路:
- 溫肺散寒:桂心、生薑為君,驅散肺中寒邪,解除氣機凝滯。
- 通竅利咽:菖蒲辛香走竄,助桂心生薑宣通肺氣,開利聲門。
- 潤燥護陰:白蜜甘潤,緩和辛溫藥物之燥性,兼潤咽喉,防止過燥傷津。
製法特點:先煎菖蒲、桂心取其溫通之性,後加薑汁增強散寒效能,最後以蜜煉膏,使藥效緩釋於咽喉,達到「含化濡潤、局部起效」之目的。
3. 適用證機推論
此方所治之「聲音嘶啞」,當屬以下病機:
- 外感風寒:症見突然聲啞,兼惡寒、痰白、苔白潤。
- 寒凝氣滯:咽喉緊悶,發聲費力,無紅腫熱痛(區別於風熱失音)。
- 肺竅不利:寒痰阻滯氣道,聲門開合失常。
此方通過溫通散寒、化痰開竅,使肺氣宣暢,聲門得溫而自復。然若屬陰虛火旺或風熱犯肺之聲啞,則非其所宜。
傳統服藥法
菖蒲1兩(末),桂心2兩,生薑半兩(絞取汁),白蜜12兩。溫肺順氣通聲。
上先以水一大盞,煎菖蒲、桂心取五分,次入薑汁,白蜜煉成膏。
取1茶匙含化咽津,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適用於風冷傷肺所致的聲音嘶啞,若痰多、咳嗽、胸悶、氣喘者,可加桑白皮、杏仁、陳皮等;若咽喉腫痛者,可加金銀花、蒲公英、板藍根等;若肺熱咳嗽者,可加黃芩、杏仁、桑白皮等。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含化菖蒲煎, 出處:《聖惠》卷六。 組成:菖蒲1兩(末),桂心2兩,生薑半兩(絞取汁),白蜜12兩。 主治:溫肺順氣通聲。主治:風冷傷肺,聲音嘶啞。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