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聖湯

三聖湯

SAN SHENG TANG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辨證錄》卷六

熱性指數

5

寒性指數

22

熱/寒比例

(0.23)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37%
胃經 25%
心經 12%
脾經 12%
腎經 12%
肺經
胃經
心經
脾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三聖湯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補氣益血:人參性溫,味甘,歸脾、肺、心經,具有補氣益血、生津止渴之效。三聖湯以補氣生血為主,人參可增強其補益功效,使藥力更強,能有效改善氣血不足所致的虛弱症狀。
  2. 扶正固本:三聖湯多用於治療氣血虛弱、體虛乏力等症,而人參能增強機體免疫力,扶正固本,有助於提高患者抵抗力,促進疾病康復。同時,人參還能緩解藥物毒副作用,提高藥物療效。

三聖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石膏性寒,味甘,具有清熱瀉火、解毒消腫之效。三聖湯主要針對熱毒蘊結、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症狀,石膏可有效清解體內熱毒,並消除局部炎症,達到清熱解毒的目的。
  2. 涼血止血:石膏對於熱毒所致的出血也有止血作用。三聖湯中常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引起的吐血、衄血等症,石膏的涼血止血功效可有效控制出血狀況,達到止血目的。

總而言之,三聖湯中加入石膏,主要是利用其清熱解毒、涼血止血的功效,以達到治療熱毒蘊結、發熱、口渴、咽喉腫痛、舌苔黃膩等症狀的目的。

三聖湯中加入玄參,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涼血消腫的功效。玄參味甘苦性寒,入心、肺、腎經,具有清熱瀉火、涼血滋陰、解毒消腫的功效。

在三聖湯中,玄參與其他藥材如生地、丹皮等相配伍,共同發揮清熱涼血、解毒消腫的作用,用於治療熱毒壅盛、血熱妄行引起的各種疾病,例如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目赤腫痛等。玄參的加入,不僅增強了方劑的清熱解毒功效,也更能有效地緩解炎症反應,促進疾病恢復。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聖湯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中暑熱極發狂」,症見登高呼喊、脫衣奔走、見水急欲投入等亢奮躁動之象,屬中醫「陽明熱盛」或「暑入心營」之重症。暑為陽邪,其性酷烈,若燔灼氣分,可內傳營血,擾亂心神,致神識狂亂。石膏清氣分大熱,人參益氣固脫,玄參涼血滋陰,三者協力針對暑熱熾盛、氣津兩傷之病機。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石膏(3兩)

    • 性辛甘大寒,專入陽明經,直折氣分熾熱,為「清熱瀉火」核心。暑熱燔灼時,非大劑石膏不能頓退其熱,故用量獨重。
    • 傳統認為其能「除三焦大熱」,防止熱邪進一步內陷心包。
  2. 人參(3兩)

    • 暑熱耗氣傷津,大汗狂躁易致氣隨津脫。人參大補元氣,益氣生津,與石膏配伍形成「清補並行」結構:石膏瀉火不傷正,人參扶正不助火。
    • 熱極發狂時,人參可固護心神,避免「正氣潰散」之危。
  3. 玄參(3兩)

    • 苦鹹微寒,既助石膏清熱,又能滋陰涼血,針對暑熱可能已波及營血之證(如狂躁、棄衣)。
    • 其性「潤而不膩」,可解熱盛傷陰之口渴煩躁,並防熱動肝風。

全方治療原理

  • 氣血兩清:石膏清氣分,玄參顧營血,人參托底固本,構成「瀉火—涼血—扶正」三層次。
  • 標本兼治:暑熱為標,氣津耗傷為本。方中石膏治標急,人參、玄參救本虛,尤適應「熱盛正虛」之複雜病勢。
  • 心神安定:熱擾神明則發狂,三藥協力降火、滋陰、益氣,使火降則神自安,非直接鎮靜而達鎮狂之效。

引申思考
此方劑量均等,彰顯「三足鼎立」之配伍思維:石膏祛邪為主,人參、玄參扶正為輔,但三者用量相儅,提示熱極時「祛邪即為護正」。此方結構或受白虎加人參湯啟發,然去粳米甘草之緩,增玄參之血分藥,更適合「熱狂」之急症,體現中醫「異病同治」中的藥味加減精妙。

傳統服藥法


人參3兩,石膏3兩,玄參3兩。
水煎數碗,灌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具有較強的寒涼性,體質虛寒者慎用。
  • 本方不宜長期服用,以免傷陰耗氣。

相關疾病


癲狂狂躁

相同名稱方劑


三聖湯, 出處:《辨證錄》卷六。 組成:人參3兩,石膏3兩,玄參3兩。 主治:中暑熱極發狂,登高而呼,棄衣而走,見水而投。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