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參連散方劑中加入人參,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 補氣固表: 人參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益血、固表止汗之功效。參連散治療外感風寒之症,人參可補益正氣,增強機體抵抗力,防止邪氣入侵,從根本上改善病情。
- 協調藥性: 參連散以連翹、板藍根等清熱解毒藥為主,人參的補氣作用可中和藥性,避免清熱藥過於寒涼,損傷脾胃。同時,人參還能增強清熱解毒藥的療效,使藥效更為全面。
因此,人參在參連散中起着重要作用,既能補益正氣,又能協調藥性,使藥效更佳。
參連散中加入胡黃連,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解毒: 胡黃連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瀉火除煩的功效。參連散主要用於治療熱毒壅盛所致的發熱、口渴、心煩、便祕等症狀,胡黃連的加入可以有效清熱解毒,緩解患者的症狀。
2. 抑制脾胃濕熱: 胡黃連亦可抑制脾胃濕熱,防止熱毒內陷。參連散中其他藥物如黃芩、連翹等,亦具有清熱解毒作用,胡黃連的加入可協同其他藥物,增強清熱解毒效果,同時抑制脾胃濕熱,避免熱毒下陷。
參連散中加入黃連,主要基於其清熱解毒、瀉火燥濕的功效。
首先,黃連味苦性寒,能清泄心火,用於治療心火亢盛所致的口舌生瘡、心煩失眠等症。其次,黃連能燥濕止瀉,用於治療脾胃濕熱所致的腹瀉、嘔吐等症。參連散中加入黃連,既能清熱解毒,又能燥濕止瀉,可有效治療因熱毒蘊積而引起的各種症狀。
參連散中含有硃砂,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鎮心安神: 硃砂性寒,入心經,具有鎮靜安神之效。參連散為治療心神不安、失眠健忘之方,硃砂可協同其他藥物,平心氣,安神志,達到安神定志之目的。
二、清熱解毒: 硃砂亦具清熱解毒之效,可輔助其他藥物,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緩解因心火亢盛、熱毒內蘊而引起的心神不寧等症狀。
參連散是一種具有活血化瘀、理氣止痛功效的中藥方劑,其組成中包含雄黃,主要原因在於雄黃具有獨特的藥理特性。
首先,雄黃是由硫化物組成,具有一定的毒性,能夠消腫止痛,對於某些因瘀血而引起的疼痛和腫脹有良好的療效。由於參連散的主要用途在於治療血瘀引起的各種症狀,雄黃的加入能提升方劑的整體療效。
其次,雄黃在傳統中醫中被視為能夠解毒和清熱的藥材,使用在方劑中可以增強其解毒的功能,特別是對於由於血瘀引起的火熱症狀,雄黃的清熱解毒功效得以發揮。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由於雄黃含有毒性成分,使用時必須遵循醫師的指示,避免過量服用,以免造成不良反應。總的來說,雄黃在參連散中的作用是通過其獨特的藥效來增強方劑的整體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參連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急勞,寒熱潮發,肌熱,心煩不安」。「急勞」為虛損勞傷之急性發作,多因氣陰耗傷、熱毒內擾所致,表現為反覆寒熱、肌肉燥熱、心神不寧。此證屬虛實夾雜,既有氣虛(如疲憊、寒熱交替),又有熱毒鬱結(如煩躁、肌熱)。
方中記載以「豬膽」包裹藥材懸掛風道一月,可能藉膽汁苦寒之性緩解燥熱,同時風乾過程或使藥性趨於平和,減少峻烈之弊。人參湯送服,既可固護正氣,又能引藥入脾,調和諸藥攻補之力。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人參(半兩)
- 補元氣、生津液,針對急勞氣虛之本,固正以托邪外出。
胡黃連(半兩)、黃連(半兩)
- 兩者皆清熱燥濕,胡黃連善退虛熱、除骨蒸,黃連瀉心火、解煩躁,合用以清透內伏之熱毒。
丹砂(一兩,研)、雄黃(一兩,研)
- 丹砂(朱砂)鎮心安神,緩解心煩不安;雄黃解毒辟穢,傳統用於熱毒蘊結之證。兩者均為礦物藥,性沉降,可導熱下行。
豬膽汁
- 苦寒清熱,外用製法可能取其防腐、緩釋之效,使藥力逐漸滲透。風乾後去膽皮,或減其寒涼傷胃之性。
配伍邏輯:
- 攻補兼施:人參補虛,連、雄黃攻邪,形成扶正祛邪結構。
- 清熱層次分明:黃連清上焦心火,胡黃連透陰分伏熱,丹砂鎮熱安神,雄黃解毒,共治熱毒彌漫三焦之象。
- 製法意義:豬膽懸掛風乾,或為古代緩釋技術,使藥性漸進釋放,適合虛中夾實之證。
總原理:通過補氣、清熱、解毒、安神的協同作用,調和氣陰兩傷與熱毒內擾的矛盾,緩解急勞之急症。
傳統服藥法
人參半兩,胡黃連半兩,黃連(去須)半兩,丹砂(研)1兩,雄黃(研)1兩。
上為散,用豬膽1枚取汁和藥,卻入膽中,掛於風道。一月取下,去膽皮再研極細。
每服1錢匕,人參湯調下,不拘時候。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較強的清熱解毒、涼血止血作用,因此不宜長期服用。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體虛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參連散, 出處:《松峰說疫》卷三。 組成:人參、黃連(共爲細末)各等分,麝香少許,冰片少許。 主治:疙瘩翻。先寒後熱,渾身發疙瘩,赤紫黑色,漸至大,惡寒發熱。
參連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八十七。 組成:人參半兩,胡黃連半兩,黃連(去須)半兩,丹砂(研)1兩,雄黃(研)1兩。 主治:急勞。寒熱潮發,肌熱,心煩不安。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