豕膏丸

豕膏丸

SHI GAO WAN | 更多圖表

方劑配方組成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2

熱/寒比例

中性 (1.08)

複方歸經比例

肺經 14%
心經 14%
脾經 14%
大腸經 14%
肝經 14%
胃經 14%
腎經 14%
肺經
心經
脾經
大腸經
肝經
胃經
腎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豕膏丸中加入血餘炭,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止血生肌:血餘炭為豬血經煅燒後的炭末,具有止血、生肌、消腫止痛之效。方中加入血餘炭,可輔助止血,促進創面癒合,減輕疼痛。
  2. 清熱解毒:血餘炭性寒,能清熱解毒,散瘀止痛。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瘡瘍、腫痛等症狀,血餘炭可起到清熱解毒的作用,促進傷口癒合。

綜上,血餘炭在豕膏丸中發揮著止血生肌、清熱解毒的作用,有助於治療相關疾病。

豕膏丸方劑中加入杏仁,主要考量其潤肺止咳之效,配合其他藥材,達到治療肺熱咳嗽、痰多粘稠的功效。

杏仁性味苦甘,入肺經,具有潤肺止咳、降氣平喘、通便的作用。對於肺熱引起的咳嗽,杏仁能清熱化痰,潤肺止咳,緩解喉嚨乾癢、痰多難咳的症狀。同時,杏仁也能與其他藥材協同作用,增強藥效,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豕膏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病症可分三類:

  1. 屍疰毒痛往來:屬傳統「屍疰」範疇,類似感染性或傳染性疾病所致之反覆疼痛,古人認為與「邪毒內侵」相關,方中亂發灰(血餘炭)可化瘀解毒,豬膏潤養而攜藥力深入。
  2. 燥咳與肝肺失調:針對「咳而無痰、脅痛潮熱」,反映陰血不足、肝肺燥熱之象。杏仁潤肺止咳,豬膏滋陰潤燥,亂發灰引血下行,共奏潤燥調肝之功。
  3. 女子經閉:因血虛肝鬱致月事不來,方中亂發灰有「通經閉」之效(《本經》),配合豬膏補血,杏仁宣肺氣以助血行。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亂發灰(血餘炭)

    • 性味苦溫,歸心肝腎經,古人用於「消瘀止血,利水道,通閉」(《本草綱目》)。於此方中,既能化瘀通經以治屍疰疼痛,又善治血虛瘀滯之經閉。
    • 與豬膏配伍,一散一潤,防其燥性傷陰。
  2. 杏仁

    • 苦溫潤肺,《傷寒論》多用於喘咳。此方取其潤降肺氣,肺主氣,氣行則血行,助亂發灰調肝通經;另能緩解燥咳脅痛。
  3. 豬膏(豕膏)

    • 甘涼潤燥,《傷寒論》豬膚湯即用其治陰虛咽痛。此方為君藥,涵養肝肺之陰,潤澤血脈,並作為丸劑基質,使藥力緩釋。

推論可能缺失藥材功效
若原方加入薑汁、竹瀝、龍眼肉:

  • 薑汁:辛散力強,可助亂發灰通散屍疰毒邪,並制約豬膏之膩滯。
  • 竹瀝:甘寒清熱化痰,或強化潤燥止咳之效,尤適肝火犯肺之燥咳。
  • 龍眼肉:甘溫補血,協豬膏安神養血,對血虛經閉、夜寐不安者尤宜。

整體方義
此方以「潤燥通瘀」為核心,透過:

  • (豬膏、杏仁)治燥咳陰傷;
  • (亂發灰)治瘀滯痛經;
  • (豬膏潛在補血力)養血安神。
    推測其適應證本質為「血虛燥瘀」交雜之候,符合古人「津血同源」思維,肺燥、肝鬱、血虛三者並調。

傳統服藥法


亂發灰、杏仁各等分。
補血安神。
上研如脂,以豬膏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酒送下,日3次。
方中薑汁、竹瀝、龍眼肉用量原缺。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豕膏丸, 出處:《千金》卷十七注文引姚氏方。 組成:亂發灰、杏仁各等分。 主治:卒得屍疰毒痛往來。燥咳。肝燥礙肺;咳而無痰,脅痛潮熱,女子月事不來。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