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刻方中包含五倍子,主要原因有二:
- 收斂止血:五倍子性寒,味酸澀,具有收斂止血之效。石刻方多用於外傷出血、創傷感染等,五倍子的收斂止血作用可以有效控制出血,並促進傷口癒合。
- 抗菌消炎:五倍子含有鞣質、沒食子酸等成分,具有抗菌消炎作用。石刻方中常見的創傷感染,五倍子的抗菌消炎功效可以抑制細菌生長,防止感染加重。
因此,五倍子在石刻方中發揮著重要的止血消炎作用,有助於治療外傷感染,促進傷口恢復。
石刻方中加入雄黃,主要原因有二:
一、驅蟲殺蟲: 雄黃性溫,味辛,具有解毒殺蟲之功效。古人認為雄黃能驅除蛇蟲鼠蟻,並用於治療疥瘡、癬等皮膚病。石刻方多用於治療外傷感染、皮膚病等,加入雄黃可起到殺菌消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二、化瘀止痛: 雄黃還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石刻方中常與其他藥材配合,如金銀花、蒲公英等,共同發揮消炎止痛、促進傷口癒合的作用。
石刻方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甘草味甘性平,具有調和諸藥、緩和藥性之功效。石刻方多爲複雜方劑,藥性繁雜,加入甘草可以平衡各藥性,使藥效更趨平和,避免藥性衝突。
2. 增強藥效:甘草能增強某些藥物的療效,例如它能增強黃芪的補氣作用,增強人參的補氣安神作用。在石刻方中,甘草與其他藥物配伍,能起到增效作用,提高整體療效。
此外,甘草還有解毒、抗炎、止咳等作用,在石刻方中也發揮着一定的輔助作用。
石刻方中包含丁香,主要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丁香性溫,味辛,入脾、胃、腎經,具有溫中散寒、行氣止痛的功效。石刻方多用於寒邪阻滯、氣滯血瘀所致的脘腹疼痛、嘔吐泄瀉等症,丁香可以溫暖脾胃,驅散寒氣,緩解疼痛。
2. 芳香闢穢,醒脾開胃:丁香氣味芳香,可闢穢濁,醒脾開胃。石刻方中常配伍其他芳香類藥材,如陳皮、砂仁等,共同起到開胃消食、理氣止痛的功效。
因此,丁香在石刻方中起到溫中散寒、行氣止痛,以及芳香闢穢、醒脾開胃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藥材。
石刻方中加入木香,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 行氣止痛: 木香性溫,味苦,入脾、胃經,具有行氣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其能疏肝理氣,調節氣機,緩解氣滯引起的疼痛,因此在石刻方中可用於緩解因氣滯血瘀引起的疼痛。
- 健脾和胃: 木香能健脾和胃,促進消化,有助於改善脾胃功能,增強消化吸收能力,對於脾胃虛弱引起的脘腹脹滿、食慾不振等症狀有緩解作用。
石刻方中加入麝香,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特性:
1. 開竅醒神: 麝香性溫,氣味芳香濃烈,入心經,具有開竅醒神、活血通絡之效。對於神志昏迷、中風不醒、癲癇發作等症狀,可起到迅速開竅、恢復神志的作用。
2. 溫通止痛: 麝香亦具有溫通經脈、活血化瘀的作用,可有效緩解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疼痛。在一些治療風濕痹痛、跌打損傷的石刻方中,常加入麝香以增強其止痛效果。
石刻方中含有輕粉,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兩點:
- 清熱解毒:輕粉為雄黃提煉的製品,性寒,具有清熱解毒的功效。石刻方中可能含有其他熱毒之症,如瘡瘍、濕疹等,輕粉可以起到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作用。
- 殺蟲止癢:輕粉亦具有殺蟲止癢的效果,對於一些由蟲毒引起的皮膚病,如疥瘡、陰癢等,輕粉可起到殺蟲止癢的作用。
然而,輕粉為劇毒藥物,使用需謹慎,需在專業醫師的指導下使用,不可自行服用。
石刻方中使用糯米,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增稠作用: 糯米具有粘性,煮後可形成糊狀,可使湯藥更濃稠,便於服用,特別適合年老體弱、吞嚥困難的患者。
- 緩和藥性: 糯米性溫和,具有一定健脾胃的功效,可緩和某些藥材的寒涼或燥烈之性,使藥效更平和,減少對腸胃的刺激。
此外,糯米還有溫補脾胃的作用,可與某些藥材搭配,增強藥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刻方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載於《奇效良方》,主治「蠱毒」。古代所謂蠱毒,多指因中毒或邪穢之氣導致的腹中結塊、嘔吐、劇痛等症狀,甚至牽連心神,其病機與現代醫學中中毒、寄生蟲感染或消化道功能紊亂等病症部分相似。方中以催吐、解毒為核心手段,旨在使「惡物」從上焦排出,蓋古人認為蠱毒積聚胃脘,吐之可去其根。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分析
1. 五倍子(君藥)
- 性酸澀,主收斂,但其高濃度煮液反能刺激黏膜,與其他藥配伍後催吐作用顯著。《本草綱目》載其「吐風痰」,此處取其激蕩胃脘之功,迫邪上出。
2. 雄黃/硫黃(臣藥)
- 雄黃:辛溫有毒,解毒殺蟲,《本經》謂其「主寒熱、鼠瘻、惡瘡、疽痔、死肌,殺精物惡鬼邪氣」,適用於蠱毒之邪穢。
- 硫黃(《奇效良方》版):酸溫,亦有殺蟲解毒之效,但偏溫下焦,若替換雄黃,則方劑作用或從吐轉瀉。二者選擇反映對蠱毒病位的判斷差異。
3. 甘草(佐藥)
- 炙後甘緩,調和諸藥毒性,緩和催吐之峻烈,保護胃氣,防邪去正傷。
4. 丁香、木香、麝香(使藥)
- 辛香走竄,通行氣滯。丁香溫中降逆,木香理氣止痛,麝香開竅辟穢,三者協同助藥力透達,引邪外散。
5. 輕粉、糯米
- 輕粉(汞化合物):劇毒,但微量可攻毒殺蟲,助雄黃破積。
- 糯米:甘平護胃,緩解刺激,並可能吸附毒性成分,降低他藥烈性。
治療原理與方劑特點
- 催吐排毒:以五倍子為引,結合雄黃解毒、麝香開竅,迫使「惡物」(如痰涎、寄生蟲或毒物)從嘔吐而出。
- 通絡散結:丁香、木香行氣破滯,針對蠱毒可能的氣血鬱結。
- 毒藥攻邪:雄黃、輕粉等有毒之品直折蠱毒,反映「以毒攻毒」思路。
此方設計體現古代「邪去正安」思想,尤其注重從上焦驅邪,服用後「仰臥頭高」以助藥力上湧,吐後飲茶清餘毒,禁忌生冷油膩則防脾胃再傷。其效雖峻,但針對蠱毒之急症,屬「頓挫病勢」之治法。
傳統服藥法
五倍子2兩,雄黃末1錢,甘草3錢(炙),丁香少許,木香少許,麝香少許,輕粉少許,糯米10粒。
用水1大碗,於砂鍋內煮至7分,候藥面生皺皮為熟,絹濾去滓,通口服。服畢平正仰臥,枕令頭高,覺腹中有物衝心,不得動,若吐出,以盆盛之,如魚鰾之狀,乃是惡物。吐罷飲茶1盞,瀉亦無
忌生冷、油膩、醋醬十日。
方中雄黃末,《奇效良方》作「硫黃末」。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有毒,使用時應慎重。
相同名稱方劑
石刻方, 出處:《醫統》卷七十七引《夷堅志》。 組成:五倍子2兩,雄黃末1錢,甘草3錢(炙),丁香少許,木香少許,麝香少許,輕粉少許,糯米10粒。 主治:蠱毒。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