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石中黃子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溫陽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回陽救逆的功效。石中黃子散多用於治療寒溼所致的脾胃虛寒、腹痛泄瀉等症,乾薑能溫暖脾胃,驅散寒邪,促進脾胃運化,緩解腹痛、腹瀉等症狀。
- 助藥性:乾薑味辛,可以促進其他藥材的藥效發揮,提高藥效,使其更能有效地治療疾病。
石中黃子散中加入續斷,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補肝腎,強筋骨:續斷性味甘溫,入肝腎經,具有補肝腎、強筋骨、續筋接骨的功效。石中黃子散主要用於治療腎虛腰痛、筋骨痠軟等症,而續斷的補益肝腎、強筋骨功效可與其他藥物協同作用,達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 配合其他藥物,增強療效:石中黃子散中其他藥物如石中黃、川斷等,也具有補腎強筋的功效。續斷的加入,可以與其他藥物相輔相成,增強藥效,使治療效果更為顯著。
石中黃子散中包含決明子,是基於其清肝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
決明子性寒,味苦甘,入肝、腎、大腸經,具有清肝火、降肝氣、明目、潤腸通便的功效。石中黃子散多用於治療肝火上炎、目赤腫痛、視力模糊、大便祕結等症。決明子可以清肝火,降低肝氣,緩解眼部炎症,同時又能潤腸通便,促進排泄,達到治療上述病症的目的。
石中黃子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調和藥性: 甘草味甘性平,入脾、肺經,具有緩和藥性、調和脾胃、解毒的功效。石中黃子散中可能存在一些性寒、燥或烈性的藥材,甘草能起到調和藥性,避免藥性過於偏激,保護脾胃的作用。
- 增強療效: 甘草能增強藥物的功效,例如,甘草與石中黃子散中的其他藥材配合,可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止痛消腫等作用。此外,甘草還有補脾益氣、緩解藥物毒副作用的作用,有助於提升整體療效。
石中黃子散方中加入龍膽草,主要有兩方面原因:
- 清熱瀉火: 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的功效,能有效抑制熱毒蘊積於下焦,引發的濕熱下注、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石中黃子散中其他清熱利濕藥物,共同發揮清熱利濕、消腫止痛的功效。
- 疏肝利膽: 龍膽草亦具疏肝利膽之效,能改善肝膽氣機鬱滯,促進膽汁分泌,有助於治療因肝膽濕熱導致的黃疸、小便不利等症狀,配合石中黃子散中其他利膽藥物,共同達到疏肝利膽、清熱利濕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石中黃子散之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思慮憂怒,其根在膽,因致浮疽瘻,始發于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卧」。
病因病機:
- 情志致病,根源在膽:傳統中醫認為,膽主決斷,思慮憂怒過度易擾亂膽氣運行,膽經循行過頸側(如風池、肩井等穴),膽鬱化熱或氣滯血瘀,可發為頸部瘻疽。
- 「浮疽瘻」指瘡瘍浮淺、腫硬或潰後成瘻管,病位在頸,形如兩指寬,屬癰疽範疇。
- 「寒熱欲卧」為膽熱兼氣虛或邪正相爭之表現,類似現代淋巴結炎或癤腫早期症狀。
治療方向:
- 清膽瀉熱、解毒散結為主,輔以活血續傷、溫通止痛。
組成藥物之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君藥:清熱解毒,主攻瘡瘍
- 石中黃子:古載能消癰腫、散結氣,可能為礦物藥(如硫黃類),具殺蟲燥濕之效;或為植物藥,類似黃柏清熱。
- 龍膽:瀉肝膽實火,解濕熱毒,針對「根在膽」之病機。
- 地膽(蟲類藥):有毒,外用可攻毒蝕瘡,破血散結,治惡瘡瘻疽。
臣藥:活血散瘀、通絡止痛
- 續斷:續筋接骨,活血療傷,助瘡瘍癒合。
- 庵櫚根:古用於散瘀消腫,治跌打癰腫(今少用,或代以桃仁、紅花)。
- 大黃:瀉熱逐瘀,導滯通腑,內外兼治熱毒瘀結。
佐使藥:溫通反佐、調和藥性
- 乾薑(炮):反佐清熱藥之寒涼,溫通血脈,防外敷過寒凝滯。
- 細辛:辛溫走竄,助藥透皮,止痛消腫。
- 決明子:清肝明目,此處或取其疏風散熱、利濕之效,助膽熱下行。
- 甘草(炙):調和諸藥,緩和毒性,益氣護胃。
方劑整體治療原理
內外合參,標本兼治:
- 外敷直接作用於頸部瘻疽,以清熱解毒(地膽、龍膽、大黃)、散結消腫(石中黃子、庵櫚根)為主;
- 配伍溫藥(乾薑、細辛)防寒涼遏邪,促進局部氣血流通。
膽經論治,情志調暢:
- 從膽論治,清泄膽火(龍膽、決明子)以解「思慮憂怒」之根源,符合「膽氣鬱滯→化熱成毒」的病機推演。
劑型設計:
- 散劑外敷,使藥力持續作用於患處,針對「浮疽瘻」之表淺病位,每日多次加強療效。
總結
此方以「清膽瀉熱、解毒散結」為核心,結合「溫通活血」之法,外治瘡瘍兼調內在膽氣,體現中醫「內外相應」的治療思維。組方兼顧攻邪(清熱、破瘀)與調和(溫通、護正),符合癰疽「熱毒瘀滯」的基本病機。
傳統服藥法
石中黃子,乾薑(炮),續斷,決明子,甘草(炙),地膽(去頭、足、翅,炒)1分,龍膽半兩,庵櫚根半兩,大黃半分,細辛(去苗葉)半兩。
上為散。
敷瘡上,日4-5次。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本方有溫燥之性,陰虛火旺者慎用。
- 本方不宜久服。
相關疾病
容易生氣癤和癰腹內有腫塊
相同名稱方劑
石中黃子散, 出處:《聖濟總錄》卷一二七。 組成:石中黃子,乾薑(炮),續斷,決明子,甘草(炙),地膽(去頭、足、翅,炒)1分,龍膽半兩,菴 (艹閭)根半兩,大黃半分,細辛(去苗葉)半兩。 主治:思慮憂怒,其根在膽,因致浮疽瘻,始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