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在中藥方劑「地膽甘草散」中加入雄黃,主要是利用雄黃解毒殺蟲、燥濕止癢的功效。雄黃能夠幫助治療皮膚瘙癢、濕疹等症狀,對於某些皮膚病變有一定的療效。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但需要注意雄黃的使用劑量,以免造成副作用。
地膽甘草散中加入乾薑,主要基於以下兩點: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嘔、回陽的功效。地膽草性寒涼,擅長清熱利濕,但容易損傷脾胃陽氣。加入乾薑可溫補脾胃,避免寒涼之性傷及脾胃,平衡藥性。
2. 助藥力:地膽甘草散主治濕熱下注,蘊結於下焦之症。乾薑溫中散寒,可促進氣血運行,有助於藥物下達病所,提高藥效。
地膽甘草散中包含龍膽草,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瀉火:龍膽草味苦寒,具有清熱瀉火、利濕解毒之效,能有效治療濕熱蘊結所致的口苦咽乾、黃疸、小便赤澀等症狀。
- 疏肝利膽:龍膽草能疏肝利膽,對於肝膽濕熱、膽汁鬱滯引起的肝區疼痛、脅肋脹滿等症狀具有良好的療效。
因此,地膽甘草散中加入龍膽草,能有效增強其清熱瀉火、利濕解毒、疏肝利膽的功效,進一步提升治療效果。
地膽甘草散中添加石決明,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清熱平肝,熄風止痙: 石決明味甘鹹寒,入肝經,具有清肝熱、平肝陽、熄風止痙的功效。地膽甘草散主治肝膽濕熱所致的目赤腫痛、頭昏眼花、耳鳴眩暈等症,石決明的加入可加強清熱平肝之效,並能鎮靜安神,緩解肝陽上亢引起的頭暈目眩。
- 滋陰降火,明目退翳: 石決明還具有滋陰降火、明目退翳的功效,可改善因肝火上炎導致的視力模糊、眼翳等症。地膽甘草散中加入石決明,可增強其清熱解毒、明目退翳之效,更全面地治療肝膽濕熱所致的眼部疾病。
在中藥方劑「地膽甘草散」中加入續斷,主要是利用續斷補肝腎、強筋骨的功效。續斷能夠補肝腎、強筋骨,對於治療肝腎不足所致的腰膝酸軟、肢體無力等症狀有良好的效果。與其他草藥配伍使用,能夠增強整體療效,適用於治療因肝腎不足導致的相關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地膽甘草散」主治功效分析
古文出處:
- 《不居集》| 吳澄
- 《備急千金要方》| 孫思邈
方劑組成:
地膽、雄黃、乾薑、續斷、石決明、菴䕡根、龍膽草、細辛、大黃、甘草。
各藥材功效:
- 地膽: (古籍未記載,此處應為該方劑主藥,應具有主導的治療作用)
- 雄黃: 解毒殺菌、驅蟲止癢。
- 乾薑: 溫胃健脾、發汗解表。
- 續斷: 強筋骨、活血化瘀。
- 石決明: 平肝潛陽、滋陰降火。
- 菴䕡根: (古籍未記載)
- 龍膽草: 清熱燥濕、利尿消腫。
- 細辛: 祛風散寒、通竅止痛。
- 大黃: 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
- 甘草: 調和諸藥、緩急止痛、清熱解毒。
主治:
浮沮漏。(古代病名,又稱浮沮瘻)
症狀:
發於頸部,腫脹如兩指大小,伴有惡寒發熱、嗜睡等症狀。
病因:
因憂愁思慮過度,損傷膽經所致。
治療原理:
從方劑組成和古籍記載的病因來看,「地膽甘草散」的治療原理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 針對病因,疏肝利膽: 古籍明言「其根在膽」,指出浮沮漏的病因與膽有關。方中雖然沒有直接疏肝的藥物,但地膽可能為君藥,從藥名推測有疏肝利膽的作用。龍膽草、石決明皆入肝膽經,清肝膽之熱,對此症有益。
- 清熱解毒,消腫散結: 浮沮漏發於頸部,紅腫熱痛,顯然有熱毒壅盛之象。方中雄黃解毒殺菌,龍膽草、大黃清熱瀉火、涼血解毒,石決明清肝火,甘草清熱解毒,諸藥合用,共奏清熱解毒、消腫散結之功。
- 溫散寒邪,調和氣血: 患者表現為惡寒發熱,可能兼有表證或寒邪內侵。方中乾薑溫中散寒,細辛祛風散寒,有助於驅散寒邪。續斷活血化瘀,有助於消散局部腫脹。
- 扶正固本: 續斷強筋骨,可增強機體抵抗力。甘草調和諸藥,使藥性平和,避免過於寒涼或攻伐,有助於扶正固本。
- 直達病所: 藥方以粉末塗抹的方式使用,使藥物直達病所,外治為主,提高藥效。
總結:
「地膽甘草散」是一個針對浮沮漏的外用方劑,以疏肝利膽、清熱解毒、活血消腫為主,並兼顧溫散寒邪、扶正固本。通過多方面的作用,達到消除頸部腫脹、緩解寒熱嗜睡等症狀的目的。
傳統服藥法
雄黃1分,乾薑1分,龍膽2分(一作龍骨),石決明1分,續斷1分,奄閭根1分,細辛2分,大黃半分,地膽1分(熬),甘。
上為散。
敷瘡,每日4-5次。
忌生菜。
《外台》注文引《古今錄驗》有硫黃,無雄黃。方中甘草原缺,據《千金》補。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地膽甘草散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孩、哺乳期婦女不宜服用。服用地膽甘草散期間,應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地膽甘草散, 出處:《外台》卷二十三注引劉涓子方。 組成:雄黃1分,乾薑1分,龍膽2分(一作龍骨),石決明1分,續斷1分,菴 (艹閭)根1分,細辛2分,大黃半分,地膽1分(熬),甘草一分。 主治:因思慮憂憶傷膽而致浮沮瘻,發於頸,如兩指,使人寒熱欲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