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水散

浮水散

FU SHUI S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0

寒性指數

36

熱/寒比例

極寒 (0.03)

複方歸經比例

胃經 25%
肝經 14%
膽經 14%
膀胱經 14%
脾經 10%
心經 10%
肺經 10%
胃經
肝經
膽經
膀胱經
脾經
心經
肺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浮水散中加入甘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調和藥性: 浮水散以祛風止痛爲主,方中多用辛溫燥烈之品,容易傷及脾胃。甘草性甘平,入脾胃經,能緩和藥性,防止藥性過烈損傷脾胃,使藥物發揮更好的療效。

2. 增強藥效: 甘草味甘,能益氣補脾,與其他藥物配伍,能增強藥效,使藥物更有效地發揮祛風止痛的作用。同時,甘草還具有解毒作用,可以減輕其他藥物的毒副作用,提高用藥安全性。

浮水散中加入龍膽草,主要基於其清熱燥濕、瀉火解毒之功效。

龍膽草味苦寒,入肝膽經,能清熱瀉火,利濕解毒。對於浮水散所治之濕熱下注、小便不利、水腫脹滿等症,龍膽草可清解濕熱,利水消腫,達到治療目的。

此外,龍膽草亦可配合其他藥物,發揮協同作用,如與黃柏、梔子等清熱解毒藥物合用,可增強清熱瀉火之效;與澤瀉、茯苓等利水滲濕藥物合用,可加強利水消腫之功。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浮水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浮水散》主治「小兒渴不止,腹急身熱」,此症候特點為:

  1. 陰津耗傷:長期口渴不止,反映體內津液不足,或津液輸布失常。
  2. 熱鬱中焦:腹急(腹部緊脹不適)與身熱並見,提示邪熱蘊結脾胃,阻滯氣機。
  3. 小兒體質:小兒陽常有餘,易化熱傷陰;且脾胃嬌弱,熱邪易滯留中焦。

此方設計簡潔,針對「熱盛津傷」之病機,以清熱、生津、緩急為核心。


組成與治療原理分析

1. 君藥:蝸牛(甘草水洗)

  • 性味功效:蝸牛性寒味鹹,傳統用於清熱解毒、生津潤燥。《本草綱目》載其能「治消渴」、「利小便」,對熱邪傷津之渴有直接緩解作用。
  • 炮製意義:以甘草水洗,可減蝸牛寒涼之性,避免傷及小兒脾胃,同時甘草甘緩和中,協調藥性。
  • 作用推論:蝸牛具黏滑之質,可能通過潤澤黏膜、清解內熱以止渴,並舒緩腹急(黏滑物質或能緩解腸道燥結)。

2. 臣藥:草龍膽(龍膽草)

  • 性味功效:龍膽草大苦大寒,專入肝膽、脾胃經,長於清瀉實火。《滇南本草》指出其「治小兒發熱不退」,契合「身熱」症狀。
  • 配伍邏輯:與蝸牛協同,一者清熱生津,一者瀉火解毒。龍膽草清瀉中焦鬱熱,解除腹急之根源(熱結氣滯);蝸牛則補充因熱損失之津液。
  • 劑型用意:先以蝸牛黏汁與龍膽草末揉合成餅陰乾,可能增強藥材吸附熱邪或緩釋藥效的作用。

3. 服法設計

  • 「浮水與飲」:藥物粉末輕浮水面,可能取其「上浮」之象以清上焦渴熱(類似「瀉火升津」之意),或利用水的載體助藥力快速布散。
  • 「只一服效」:反映此方力專效捷,適用於急性熱證,避免過服傷正。

整體治療原理
此方以「清熱生津」為主軸:

  1. 清熱:龍膽草直折火勢,解除身熱、腹急之因。
  2. 潤燥:蝸牛滋養陰液,緩解口渴與燥結。
  3. 標本兼顧:熱去則津液自復,津生則渴止,腹急隨之緩解。方簡力專,符合小兒用藥「輕靈」特點。

傳統服藥法


蝸牛2-7個(甘草水洗),草龍膽1兩(為末,以蝸牛搜作餅子後陰乾)。
上為末。
每服1捻許,浮水與飲,只1服效。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同名稱方劑


浮水散, 出處:《幼幼新書》卷二十引《嬰童寶鑑》。 組成:蝸牛2-7個(甘草水洗),草龍膽1兩(爲末,以蝸牛搜作餅子後陰乾)。 主治:小兒渴不止,腹急身熱。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