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耆葛花丸

HUANG QI GE HUA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13

寒性指數

13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17%
脾經 14%
肺經 14%
腎經 13%
大腸經 11%
胃經 9%
肝經 7%
小腸經 5%
三焦經 4%
心包經 0%
膽經 0%
心經
脾經
肺經
腎經
大腸經
胃經
肝經
小腸經
三焦經
心包經
膽經

最後更新日:2024-05-08

方劑組成解釋

黃耆葛花丸中包含黃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補氣固表,增強體質: 黃耆味甘性溫,具有補氣固表、託毒生肌、利水消腫之功效。它能增強人體免疫力,抵抗外邪侵襲,改善體虛乏力等症狀,為丸劑中補氣要藥。
  2. 與葛花相輔相成: 葛花性涼,具有解表清熱、止咳化痰、生津止渴之功效。黃耆與葛花搭配,一補一清,互相協調,能更好地達到補氣解表、清熱止咳的功效,適用於氣虛外感、風熱咳嗽等病症。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葛花,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葛花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熱毒引起的發熱、口渴、咽痛、瘡瘍腫痛等症狀,葛花能起到清熱解毒、消炎止痛的作用。
  2. 協同黃耆補氣升陽:黃耆性溫,味甘,具有補氣升陽、固表止汗之功效。葛花則能清熱解毒,與黃耆相配,可起到相輔相成,清熱解毒而不傷正氣的作用,避免補氣過度而導致上火。

總之,葛花在黃耆葛花丸中扮演著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角色,同時又能協同黃耆補氣升陽,達到清熱解毒、補氣升陽的功效。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赤小豆,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利水消腫: 赤小豆性平味甘,入心、脾經,具有利水消腫之效。葛花善清熱解毒,與黃耆配伍,可增強其補氣健脾之力,而赤小豆則可促進體內濕氣排出,達到利水消腫之功效。
  2. 清熱解毒: 赤小豆亦有清熱解毒之效,可與葛花相輔相成,更能清熱解毒,消除因濕熱所引起的各種不適。此方劑中,黃耆補氣健脾,葛花清熱解毒,赤小豆利水消腫,三者相合,可有效改善濕熱體質,達到清熱解毒、利水消腫之目的。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大黃,看似矛盾,實則有其深意。

黃耆補氣固表,葛花清熱解表,兩者合用,可扶正祛邪,治外感風寒兼有濕熱者。但單用黃耆,恐其壅滯氣機,葛花偏於清泄,難以固護正氣。

大黃苦寒,能瀉火通便,清熱解毒,在此方中起到破滯泄熱的作用,避免黃耆壅滯,葛花過於清泄,使其藥力更趨平和,達到扶正祛邪,溫和解表的功效。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赤芍,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涼血,解毒消腫:赤芍性寒,具有清熱涼血、解毒消腫之效。葛花性平,善於解表清熱,兩者合用可加強清熱解毒之功,並緩解因熱毒所致的腫痛、發熱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止痛消腫:赤芍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止痛消腫之效。黃耆補氣升陽,可促進氣血運行,與赤芍相輔相成,共同促進血液循環,加速瘀血消散,達到止痛消腫的效果。

因此,黃耆葛花丸中加入赤芍,不僅能清熱解毒,更能活血化瘀,有助於治療因熱毒瘀滯所致的各種病症。

黃耆葛花丸中包含黃芩,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黃芩性寒,味苦,入肺、心、膽經,具有清熱瀉火、燥濕止痢、解毒消腫之功效。葛花性涼,味甘,入肺、胃經,具有清熱解毒、止咳化痰之功效。兩者合用,可有效清熱解毒,消炎止痛,適用於外感熱病、濕熱瀉痢、癰腫瘡毒等病症。
  2. 補氣健脾: 黃耆性溫,味甘,入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利水消腫之功效。葛花則能健脾開胃、和胃止嘔。兩者配伍,可補氣健脾,改善脾胃虛弱、氣虛乏力、面色蒼白等症狀,協調整體藥性,提高藥效。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當歸,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補血活血,調和氣血:當歸味甘辛,性溫,歸心、肝、脾經,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潤腸通便等功效。黃耆補氣固表,葛花清熱解毒,當歸的補血活血作用能使藥效更為平和,避免補氣過度而產生燥熱。
  2. 協同其他藥材,增強療效:黃耆補氣固表,葛花清熱解毒,當歸補血活血,三者合用可有效治療氣虛血弱、氣血兩虧所致的諸多病症,如體虛乏力、面色蒼白、月經不調、失眠多夢等。當歸的加入可以促進血液循環,使黃耆和葛花的藥效得到更好的發揮。

黃耆葛花丸方劑中加入刺蝟皮,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疏風解表,止咳化痰: 刺蝟皮性味辛溫,具有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之功效。配合黃耆、葛花等藥物,可增強散寒解表之效,並緩解咳嗽、痰多等症狀。
  2.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刺蝟皮亦具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效。對於因風寒濕邪引起的疼痛、腫脹等症狀,可起到輔助治療作用,提升整體療效。

黃耆葛花丸中加入檳榔,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積導滯: 檳榔味辛、苦,性溫,入胃、大腸經。具有消積導滯、行氣消食、殺蟲解毒的功效。對於食積不化、脘腹脹滿、大便不通等症狀,檳榔可以起到促進消化、通便的作用。
  2. 降逆止嘔: 檳榔能降逆止嘔,對於脾胃虛弱、氣逆上衝所致的嘔吐,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總而言之,檳榔在黃耆葛花丸中主要起到消積導滯、降逆止嘔的功效,配合其他藥材共同作用,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黃耆葛花丸方劑中加入白蒺藜,主要基於其利水消腫、疏肝解鬱的功效。

白蒺藜味苦辛,性微溫,入肝、脾經。其利水消腫之效,可輔助黃耆補氣固表,改善水腫、浮腫等症狀。同時,白蒺藜亦具疏肝解鬱之功,可配合葛花清熱解毒,緩解肝氣鬱結、胸悶不舒等症狀。

因此,白蒺藜的加入,有助於增強黃耆葛花丸的整體療效,更好地治療氣虛水腫、肝鬱氣滯等病症。

黃耆葛花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1. 清熱解毒: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可輔助黃耆、葛花清熱解毒,用於治療熱毒壅盛、咽喉腫痛、口舌生瘡等症。
  2. 行氣消積:皁莢亦有行氣消積的功效,可幫助葛花疏肝理氣、降氣止嘔,促進腸胃蠕動,用於治療食積不化、脘腹脹滿等症。

皁莢性寒,使用需謹慎,需配合其他藥材,以達到最佳療效。

黃耆葛花丸方劑中加入生地黃,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清熱涼血: 生地黃味甘性寒,具有清熱涼血、養陰生津的功效,可緩解葛花、黃芪等藥材的燥熱之性,避免藥性過於溫燥,造成上火或口乾舌燥等副作用。
  2. 滋陰補血: 生地黃能滋陰補血,與黃芪的補氣作用相輔相成,使藥效更加全面。黃芪補氣偏於陽氣,生地黃滋陰偏於陰氣,兩者相配,陰陽調和,有助於改善氣虛血弱、面色蒼白等症狀。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 黃耆葛花丸 」,是中醫常用方劑之一,由黃耆、葛花、赤小豆、大黃、赤芍、黃芩、當歸、刺蝟皮、檳榔、白蒺藜、皁莢、生地黃等多種中藥材組成,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尿消腫等功效,主要用於治療長期在腸胃中淤積的熱邪,導致痔瘡(痔瘻)出血,並伴有疼痛。

黃耆性溫味甘,歸脾、肺經,具有補氣、固表、升陽、利水消腫等功效。黃耆為中藥補氣之聖藥,具有補氣生血、補氣固表、利尿托毒、排膿、斂瘡生肌之效。

葛花味甘、微寒,入肺經,具有清肺熱利咽之功。肺熱津傷者,葛花清肺熱、生津止渴,又能利咽止痛。

赤小豆具有利水滲濕、清熱利尿、清熱瀉火、排膿、健脾胃、清熱解毒、利水消腫、解毒排膿等功效,可治療水腫、腳氣、瘡瘍腫毒、丹毒、溫病初起、熱勢甚盛、如狂亂發斑等症狀。

大黃具有清熱利尿、瀉下、止血、活血化瘀、清熱解毒、降氣、清熱涼血、清熱瀉火等功效。

赤芍具有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水消腫、補腎、清熱利尿、止血、活絡止痛、補血養肝等功效。

黃芩性味苦、寒,歸肺、大腸經,具有清熱燥濕,瀉火解毒,涼血止血,除熱安胎,清熱瀉下,排膿消腫,清熱解毒,降氣,利尿等功效。

當歸具有補血活血、調經止痛、止血、活血化瘀、止咳平喘等功效。

刺蝟皮具有解毒、殺蟲、鎮靜、止痛等功效,可治療風濕、關節炎、皮膚瘙癢等症。

檳榔性苦能破滯,辛能散邪,具有驅蟲殺蟲、降氣除煩、消食化積、利水消腫等功效。

白蒺藜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祛風除濕等功效,可治療風濕、關節炎、皮膚瘙癢等症。

皁莢味苦、性溫,歸肺、大腸經,具溫化寒痰、祛風除濕、止咳化痰、殺蟲驅蟲之功。

生地黃具有清熱涼血、清熱瀉火、滋陰、補血等功效。

這些中藥材合用,可起到清熱涼血、活血化瘀、利尿消腫的作用,有效緩解痔瘡(痔瘻)出血、疼痛等症狀。

傳統服藥法


黃耆1兩,葛花1兩,黃赤小豆花1兩,大黃3分,赤芍藥3分,黃芩3分,當歸3分,蝟皮1個,檳榔半兩,白蒺藜半兩,皂角子仁(炒)半兩,生地黃(烙)1兩。
上為末,煉蜜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30丸,食前煎桑白皮湯送下;以槐子煎湯送下亦得。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但不宜長期服用。

相關疾病


胃腸出血

相同名稱方劑


黃耆葛花丸, 出處:《宣明論》卷十三。 組成:黃耆1兩,葛花1兩,黃赤小豆花1兩,大黃3分,赤芍藥3分,黃芩3分,當歸3分,猬皮1個,檳榔半兩,白蒺藜半兩,皂角子仁(炒)半兩,生地黃(烙)1兩。 主治:腸中久積熱,痔瘻下血,疼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