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白龍膏中加入蜂蠟,主要考量以下兩點:
- 封閉保護作用: 蜂蠟具備優異的封閉性與親膚性,能形成一層薄膜,防止藥物揮發,並隔絕外界刺激,有效保護創面,促進傷口癒合。
- 潤滑滋養作用: 蜂蠟本身具備滋潤效果,能軟化組織,減少摩擦,同時能幫助藥物成分更有效地滲入皮膚,發揮藥效。
因此,蜂蠟在白龍膏方劑中扮演着重要的輔助角色,提升了藥物的療效與使用安全性。
白龍膏方劑中添加香油,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潤滑作用: 香油具有良好的潤滑性,可幫助藥物更好地與皮膚接觸,促進藥物吸收,提高藥效。白龍膏常用於治療皮膚病,香油的潤滑作用有助於膏藥更好地貼合患處,避免藥物脫落,延長藥效。
- 保護作用: 香油具有較強的抗氧化性,可以有效保護皮膚,防止藥物刺激皮膚,減輕患者的疼痛和不適。此外,香油還能起到滋潤皮膚的作用,使皮膚更加光滑柔軟,改善皮膚狀況。
白龍膏中包含乳香,主要原因如下:
- 活血化瘀:乳香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瘀血狀態,對於白龍膏所治療的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良好的效果。
- 消腫止痛:乳香亦具有一定的消腫止痛作用,能緩解疼痛、減輕腫脹,進一步促進傷口癒合,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白龍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白龍膏所針對的跌打損傷、骨折、瘀血腫痛等症狀,沒藥能有效促進血液循環,消散瘀血,減輕疼痛。
- 生肌斂瘡: 沒藥還具有一定的生肌斂瘡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在白龍膏中加入沒藥,能加速傷口修復,減少感染風險。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白龍膏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白龍膏主治「杖瘡及遠年近日一切頑瘡」,即針對外力毆打所致的皮肉損傷(杖瘡),以及長期不癒或反覆發作的慢性潰瘍、瘡瘍(頑瘡)。此方強調「清血脈、通氣脈、消毒敗腫、止痛生肌」,顯示其具有清熱解毒、活血通絡、消腫止痛、去腐生肌四大核心作用,適用於瘡瘍腫毒伴隨氣血瘀滯、化膿感染或久不收口之證。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清熱解毒與斂瘡生肌
- 白芷、白蘞、白薇:三者均具清熱解毒之效。
- 白芷辛溫,雖性偏溫但能排膿生肌,尤擅瘡瘍初起或潰後不斂。
- 白蘞、白薇性寒,可清熱消腫,合白芷寒溫並用,調節瘡瘍熱毒與氣血凝滯。
- 商陸根、柳白皮、桑白皮:
- 商陸根瀉水利濕,助消腫毒;柳白皮、桑白皮清肺熱、利水濕,間接減輕瘡瘍濕熱蘊結。
- 白芷、白蘞、白薇:三者均具清熱解毒之效。
活血止痛與修復肌膚
- 乳香:辛香走竄,活血止痛,促進瘡瘍局部氣血流通,改善瘀滯腫痛。
- 黃耆:補氣托毒,助瘡瘍膿毒外透,並加速生肌收口,針對久潰不癒。
潤膚斂瘡與外治賦形
- 黃蠟、杏子油/脂麻油:為膏劑基質,滋潤保護創面,防止乾裂,兼能緩釋藥效。
- 輕粉(水銀製)、定粉(鉛粉):
- 輕粉攻毒殺蟲,抑菌防腐;定粉收斂燥濕,二者合用強力去腐生新。然因其為礦物藥,傳統外用於頑瘡腐肉不脫之證,需嚴格控制劑量。
綜合理路
白龍膏以「清解+活血+托毒+生肌」為框架,兼顧外治膏劑的物理保護作用。
- 初起膿腫:白芷、白蘞等清熱排膿,乳香活血消腫。
- 久潰不癒:黃耆托裡生肌,輕粉、定粉去腐斂瘡,佐油蠟潤養創面。
- 止痛:乳香、白芷辛散通絡,直接緩解局部疼痛。
全方側重「外治」頑瘡的病理環節(熱毒、血瘀、腐肉、新肌不生),通過藥物透皮吸收與物理覆蓋,達到標本兼治之效。
傳統服藥法
輕粉5錢(另研), 白薇1兩, 白芷1兩, 白蘞1兩, 黃耆1兩, 商陸根1兩, 柳白皮1兩, 桑白皮1兩, 乳香2兩(另研), 定粉(另研)8兩, 黃蠟8兩, 杏子油1斤(如無,用脂麻油)。
清血脈,通氣脈,消毒敗腫,止痛生肌。
上七味銼,油內揉浸三日,於木炭火上煎,令白芷黃色,濾去滓,於油中下黃蠟、乳香後,溶開出火,再濾,候微冷,下輕粉、定粉急攪,至冷,瓷盒內收貯。
每用緋絹上攤用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白龍膏使用時應注意以下事項: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白龍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香油4兩,官粉1兩(研細),黃蠟1兩。 主治:背疽及糜瘡。
白龍膏, 出處:《外科大成》卷二。 組成:麻油20兩,大附子2個,川山甲10片,杏仁50粒,槐白皮1片。 主治:鼠瘡。
白龍膏, 出處:《聖惠》卷六十五。 組成:膩粉1分,乳香半兩(細研),濕百合根1兩(爛研)。 主治:諸惡瘡腫,人不識者。
白龍膏, 出處:《古今醫鑑》卷十六引陳儀賓方。 組成:黃蠟2兩,黃香2兩(爲末,去黑渣不用),香油3兩(燉溫),乳香末5分,沒藥末5分。 主治:杖瘡,及遠年近日一切頑瘡。
白龍膏, 出處:《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西安方)。 組成:蓖麻仁12兩,沒藥5錢,乳香5錢,輕粉5錢,鉛粉5錢,杏仁3錢,銅綠3錢,松香1斤4兩。 主治:皮膚瘡癤及由濕毒引起之暴發瘡腫。
白龍膏, 出處:《外科精義》卷下。 組成:輕粉5錢(另研),白薇1兩,白芷1兩,白蘞1兩,黃耆1兩,商陸根1兩,柳白皮1兩,桑白皮1兩,乳香2兩(另研),定粉(另研)8兩,黃蠟8兩,杏子油1斤(如無,用脂麻油)。 主治:清血脈,通氣脈,消毒敗腫,止痛生肌。主治:頭面五發惡瘡及燒湯凍破潰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