瘰癧膏

LUO LI GAO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回春》卷八

熱性指數

12

寒性指數

14

熱/寒比例

偏寒 (0.86)

複方歸經比例

心經 28%
肝經 18%
脾經 16%
大腸經 10%
肺經 10%
腎經 10%
胃經 4%
心經
肝經
脾經
大腸經
肺經
腎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1-23

方劑組成解釋

瘰癧膏中加入香油,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潤滑消腫:香油具有潤滑、消腫的功效,可幫助藥物滲透肌膚,深入病竈,促進瘰癧消散。香油本身亦能潤滑肌膚,減輕藥物對皮膚的刺激。
  2. 增強藥效:香油有助於藥物成分的溶解和吸收,提高藥物的滲透性,並能促進藥物在體內的吸收和代謝,進而增強藥效,更有效地治療瘰癧。

總之,香油在瘰癧膏中起著潤滑、消腫、增強藥效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治療瘰癧。

瘰癧膏中加入象皮,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消腫散結: 象皮性狀堅硬,具有消腫散結的功效,可有效針對瘰癧等病症的腫塊進行化解,促進局部血液循環,達到消腫止痛的效果。
  2. 活血化瘀: 象皮性味苦寒,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的功效,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加速病竈的吸收和消散。

因此,象皮在瘰癧膏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與其他藥材相輔相成,發揮消腫散結、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瘰癧的目的。

瘰癧膏中加入蜂蠟,主要基於以下原因:

一、增稠固體: 蜂蠟具有固體狀特性,能使藥膏變得更加稠密,利於外敷塗抹,且能防止藥液流失,延長藥效。

二、保護皮膚: 蜂蠟具有良好的潤滑性,能形成一層保護膜,避免藥物直接接觸皮膚,減少刺激和過敏。同時,蜂蠟還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有助於保護傷口,促進癒合。

蜂蠟的加入,有助於提升瘰癧膏的藥效和使用體驗。

瘰癧膏中加入乳香,主要原因有二:

1. 消腫散結: 乳香性溫,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瘰癧乃痰火凝結所致,乳香可溫通經絡,化解瘀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使腫塊軟化消散。

2. 促進癒合: 乳香中含有揮發油,具有抗菌消炎的作用,可抑制細菌感染,並促進傷口癒合。對於瘰癧導致的皮膚破潰,乳香能加速組織修復,減少疤痕形成。

瘰癧膏中加入沒藥,主要基於其以下兩個原因:

  1. 活血化瘀,消腫止痛: 沒藥性溫,味苦辛,入肝、脾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瘰癧多由痰火鬱結、氣血瘀滯所致,而沒藥可有效疏通經絡,活血化瘀,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腫塊消散,緩解疼痛。
  2. 生肌斂瘡,促進癒合: 沒藥還具有一定的生肌斂瘡作用,可促進傷口癒合。瘰癧破潰後,可使用沒藥促進傷口癒合,防止感染。

瘰癧膏中包含孩兒茶,主要是由於其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對於瘰癧這種由結核桿菌感染引起的淋巴結腫大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

孩兒茶性寒味苦,入肝經,能清熱解毒,散結消腫,並能活血化瘀,促進淋巴結的消散。與方劑中其他藥物如皁角刺、金銀花等配合使用,能起到清熱解毒、活血化瘀、消腫散結的綜合作用,有效治療瘰癧。

瘰癧膏方中使用龍骨,主要基於以下兩個原因:

  1. 收斂生肌:龍骨性寒、味甘鹹,具有收斂止血、生肌斂瘡的功效。瘰癧多為體虛、痰熱互結所致,龍骨可收斂瘡口,促進癒合,防止潰爛擴散。
  2. 鎮驚安神:龍骨亦可鎮驚安神,對於瘰癧患者常伴隨的煩躁不安、失眠等症狀有一定的緩解作用。

因此,龍骨在瘰癧膏方中扮演著收斂生肌、鎮驚安神的角色,有助於治療瘰癧及其伴隨症狀。

瘰癧膏中加入血竭,乃因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之功效。

血竭為棕櫚科植物麒麟血藤的樹脂,性溫,味苦甘,入心、肝經。其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生肌止血之效。對於瘰癧,其活血化瘀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消散瘀血,並抑制炎症反應;消腫止痛則可減輕疼痛,加速癒合。

故而,血竭在瘰癧膏中可發揮重要作用,協同其他藥材共同達到消瘰癧、止痛、生肌之功效。

主治功效


瘰癧膏主治功效分析

瘰癧膏主要用於治療瘰癧,也就是現代醫學所說的淋巴結結核。 該方劑對於未破潰和已破潰的瘰癧均有療效。

治療原理

瘰癧膏的治療原理主要基於中醫的「消痰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等法則。以下是從古文內容中歸納出的治療原理分析:

  1. 消痰化瘀、軟堅散結

    • 古文多次提到「痰核」,指出瘰癧的形成與痰濕凝結有關。例如《種福堂公選良方》的「痰核瘰癧膏」和《本草綱目拾遺》的「敷痰核瘰癧方」均針對痰核。
    • 方劑中常使用具有消痰化瘀、軟堅散結作用的藥物,如貝母、昆布、海藻、南星、半夏等。例如《本草綱目拾遺》的方劑中就包含「土貝母、昆布、海藻、南星、半夏」。
    • 《種福堂公選良方》中提到「陳醋熬稠,調藥敷核」,醋也具有軟堅散結的作用。
  2. 清熱解毒

    • 瘰癧常伴有紅腫熱痛等炎症表現,因此清熱解毒也是重要的治療原則。
    • 古文提到的方劑中常包含具有清熱解毒作用的藥物,如大黃等。例如《本草綱目拾遺》的方劑中就包含「生大黃」。
  3. 排膿生肌

    • 對於已破潰的瘰癧,古文強調排膿和生肌的重要性。
    • 《証治準繩‧幼科》提到「已破者即出惡物收斂」,《瘍醫大全》則提到「將收口,用豬首上栗子肉燒灰,敷上即收口矣」,均體現了排膿生肌的治療思路。
  4. 外治與內服結合

    • 古文既記載了外用的膏藥,也提到了內服的藥方,體現了中醫外治與內服相結合的治療特色。
    • 例如《本草綱目拾遺》中既有外用的「敷痰核瘰癧方」,也有內服的藥方,其中提到「蜜丸,砂仁湯下三錢」。
  5. 局部與整體兼顧

    • 古文還體現了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理相結合的思路。
    • 例如《瘍醫大全》提到「愈後再將男左女右手腕處灸七壯,永不再發」,這是一種整體調理的方法,旨在預防復發。

總結

綜合古文內容,瘰癧膏的治療原理是通過消痰化瘀、軟堅散結、清熱解毒、排膿生肌等方法,達到消除瘰癧的目的。同時,古方還強調外治與內服結合,局部治療與整體調理相結合,體現了中醫辨證論治的特色。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孕婦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瘰癧膏, 出處:《普濟方》卷二九一。 組成:燈心灰半兩,乳香半兩,黃丹半兩,定粉半兩。 主治:瘰癧。

瘰癧膏, 出處:《回春》卷八。 組成:真香油4兩,象皮3錢,黃蠟3錢,官粉1兩5錢,乳香3錢,沒藥3錢,孩兒茶1兩,龍骨1兩5分,血竭1錢。 主治:瘰癧。

瘰癧膏, 出處:《蕙怡堂方》卷三。 組成:大黃1兩(入麻油熬枯,去滓離火),輕粉5錢,官粉5錢,白蠟5錢,黃蠟1兩,乳香1錢半,沒藥1錢半,冰片2分。 主治:瘰癧。

瘰癧膏, 出處:《青囊秘傳》。 組成:沒藥(炙,末)2錢,乳香(炙,末)2錢,血餘炭(研,末)2錢,穿山甲(炙,末)3片,番木鱉(去皮,切片)8個,東丹2兩,麻油3兩,麝香(俟膏冷調入)1分。 主治:瘰癧。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