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真珠散中加入天花粉,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清熱解毒: 天花粉性寒,味甘,歸肺、胃經,具有清熱生津、涼血解毒的功效。真珠散本身也具有清熱解毒之效,加入天花粉可以加強此功效,尤其針對熱毒壅盛所致的瘡瘍腫毒、口舌生瘡等症狀,能起到更好的治療效果。
2. 滋陰潤燥: 天花粉還具有滋陰潤燥的功效,對於熱病傷津、口渴咽乾等症狀也能起到一定的緩解作用。真珠散中加入天花粉,能平衡藥性,使其不僅能清熱解毒,同時也能滋陰潤燥,使療效更為全面。
真珠散中包含蛇蛻,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疏風通絡,止痙止痛: 蛇蛻性味甘平,入肝經,具有疏散風熱、通絡止痛之效。對於風濕痺痛、筋脈拘攣、手足麻木等症,能起到舒筋活絡、止痛止痙的作用。
- 消腫生肌,去腐生新: 蛇蛻還能活血化瘀,消腫生肌,對於瘡瘍腫毒、外傷出血等,具有消腫止痛、生肌斂瘡的功效。
因此,真珠散中加入蛇蛻,旨在通過其疏風通絡、消腫生肌的功效,達到治療相關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真珠散方劑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主治「斑疱瘡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即痘疹或熱毒引起的眼部併發症,如眼痛、角膜混濁(翳膜)、結膜充血(眼赤)、畏光(羞明)。古醫認為痘疹餘毒或風熱上攻,可導致肝經鬱熱,血絡受損,繼而引發眼疾。本方針對小兒設計,兼顧服藥便利性,透過羊肝引藥入肝,清熱解毒、退翳明目。
二、組成與邏輯推理
栝樓根(天花粉)
- 性味甘寒,歸肺胃經,傳統用於清熱生津、解毒消腫。
- 在本方作用:痘疹多因熱毒,天花粉清熱解毒,尤其適用於熱毒上炎之眼部紅腫疼痛。其甘寒之性可緩解燥熱,防止熱邪傷陰。
蛇蛻皮(炙)
- 性味甘鹹平,歸肝經,功能祛風退翳、解毒止癢。
- 在本方作用:為眼科常用藥,尤擅長退除翳膜。蛇蛻「以皮走皮」,取其輕揚之性,引藥達表,疏散眼瞼及角膜風熱,緩解羞明翳障。
羊肝
- 性味甘苦涼,歸肝經,自古為「以肝補肝」的載體。
- 在本方作用:
- 藥引:肝開竅於目,羊肝引藥力直達肝經,增強退翳明目之效。
- 協同治療:羊肝本身具養血明目之功,合用天花粉清熱、蛇蛻退翳,形成「清—補—散」的協同作用。
三、治療原理
- 清熱解毒:天花粉清除痘疹餘熱,防止熱毒上攻目系。
- 退翳祛風:蛇蛻皮外散風熱,內消翳膜,針對角膜混濁及畏光。
- 養肝明目:羊肝補肝血、潤目絡,緩解肝熱導致的眼赤疼痛。
四、劑型設計思路
- 米泔煮羊肝:米泔水性甘涼,可益胃生津,煮製羊肝使其藥性溫和,適合小兒服用。
- 丸劑備用:針對無法吞嚥的嬰兒,改丸劑以米泔水或乳頭餵服,體現古代醫家對小兒用藥的靈活調整。
總結
此方以「清熱退翳為主,養肝明目為輔」,結合臟象理論與藥性升降,體現中醫「病竈—經絡—臟腑」的整體思維。尤其注重小兒生理特點,通過藥食並用,達到祛邪不傷正的效果。
傳統服藥法
栝樓根1兩,蛇蛻皮(全,炙)1錢。
上為末。
用羊子肝1枚,批開去筋膜,摻入藥2錢,用麻縷纏定,以米泔內煮熟,任意與吃,如少小未能吃羊肝,以熟羊肝研和為丸,如黃米大,以生米泔下十丸,乳頭上與亦可,一日3服,兒小未能食肝,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真珠散, 出處:《博濟》卷四。 組成:石亭脂(炒)1錢匕,白滑石(炒)3錢匕。 主治:小兒吐奶,及霍亂吐瀉不止。
真珠散, 出處:《斑疹備急》。 組成:栝樓根1兩,蛇蛻皮(全,炙)1錢。 主治:斑皰瘡疹入眼疼痛,翳膜眼赤羞明。
真珠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四。 組成:真珠末1分,馬牙消1分,龍齒1分,鉛霜半分,寒水石1分,牛黃半分,朱砂半兩,太陰玄精1分,麝香半分。 主治:小兒熱病,心神狂躁,身熱如火,頭痛煩渴,眠卧不得。
真珠散, 出處:《三因》卷十一。 組成:附子2個(一生一炮,各去皮臍),半夏(湯21次洗去滑)1兩半,滑石半兩,成煉鍾乳半兩,辰砂3分(另研)。 主治:喜怒不常,憂思兼併,致臟氣鬱結,留積涎飲,胸腹滿悶,或腹(疒丂)痛,憎寒發熱,吐利交作。
真珠散, 出處:《局方》卷六。 組成:瓜蔞根末、琥珀、真珠粉、寒水石(煅,醋淬,研)、鐵粉、朱砂(研,飛)、甘草末(生)、川大黃、牙消(枯,研)各等分。 主治:丈夫、婦人五臟積熱,毒氣上攻,心胸煩悶,口乾舌燥,精神恍惚,心忪悶亂,坐卧不寧。
真珠散, 出處:《聖惠》卷八十六。 組成:真珠末半兩,金箔50片(細研),銀箔50片(細研),沒石子1枚,犀角屑1分,羚羊角屑1分,天竹黃(細研)1分,胡黃連1分,甘草(炙微赤,銼)1分,川大黃(銼,微炒)1分,當歸(銼,微炒)1分,朱砂1分,雄黃(細研)1分,牛黃(細研)1分,麝香(細研)1分。 主治:小兒驚疳,體熱黃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