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化癥丸中含有硇砂,主要原因如下:
- 化痰散結:硇砂性寒,味鹹,入肺經,具有化痰散結之效。對於痰凝氣滯所致的癥瘕積聚,硇砂可有效地將痰濁化解,促進氣血流通,進而達到消癥散結的效果。
- 引藥下行:硇砂性重,具有引藥下行的作用。在化癥丸的配伍中,硇砂可以將其他藥材的藥力引導至下焦,更好地治療癥瘕積聚,促進病患的康復。
化癥丸中包含巴豆,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 破癥消積:巴豆性味辛熱,入脾、胃、大腸經,具有峻下逐水,破積消癥的功效。對於癥瘕積聚、痰飲內停等症,巴豆可發揮強力攻堅的作用,配合其他藥物,使癥塊消散,恢復正常。
- 引藥入裏:巴豆性峻,可引導其他藥物深入病竈,發揮更強的治療效果。在化癥丸中,巴豆與其他藥物相配伍,起到引藥入裏,增強藥效的作用,以達到徹底治療疾病的目的。
化癥丸中加入五靈脂,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作用:
- 消癥散結:五靈脂性溫,味辛,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癥瘕積聚、肝脾腫大等症狀,五靈脂可通過活血化瘀,促進血行通暢,達到消癥散結的效果。
- 行氣止痛:五靈脂還有行氣止痛的作用,對於氣滯血瘀所致的疼痛,如脘腹疼痛、脅肋脹痛等,五靈脂可通過疏通氣機,緩解疼痛。
因此,化癥丸中加入五靈脂,可以協同其他藥物,起到消癥散結、行氣止痛的作用,達到治療癥瘕積聚、肝脾腫大等疾病的效果。
化癥丸中加入乾薑,主要原因如下:
- 溫中散寒,助藥力達病所: 化癥丸旨在消癥散結,而乾薑性溫,能溫中散寒,促進藥物氣血運行,使藥力更易到達病竈,提高藥效。
- 助消化,增強脾胃運化: 乾薑具有溫脾胃、助消化的作用,可增強脾胃運化能力,有利於藥物吸收和藥效發揮,同時防止藥物寒涼損傷脾胃。
化癥丸中包含皁莢,主要基於其以下兩點功效:
- 消積化癥: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經,具有消積化癥、潤腸通便的功效。其皁苷成分能促進消化液分泌,有助於分解食物,緩解腹脹、便祕等症狀,對於積滯不化所致的癥瘕積聚有較好的療效。
- 清熱解毒:皁莢亦有清熱解毒之效,能驅除體內熱毒,對於因熱毒積聚而引發的腫痛、瘡瘍等病症具有一定療效。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中藥方劑「化癥丸」之傳統功效與組成分析
一、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此方出自古代醫籍,主治「婦人食癥」,其症狀包括:
- 腹脹氣急:因飲食積滯或氣血瘀阻,導致中焦氣機不暢,脹滿甚至疼痛。
- 面目浮腫:癥積阻滯,水濕運化失常,泛溢肌表而成腫。
- 四肢無力:脾胃受損,氣血生化不足,四肢失於濡養。
「食癥」泛指飲食停積日久,與痰瘀互結形成的腹中硬塊。此方以「化癥」為名,意在攻逐積滯、消散癥結。
二、組成邏輯及治療原理
1. 藥物組成與性味歸經
- 硇砂(半兩,細研):咸苦辛溫,有毒,歸肝、脾、胃經。能「軟堅消積、破瘀散結」,尤擅化解頑痰瘀血結聚之癥塊。
- 巴豆(10枚,去油):辛熱大毒,歸胃、大腸經。具「峻下冷積、逐水消腫」之力,通過強烈瀉下排除積滯,但製霜後毒性減弱,專攻積滯。
- 五靈脂(半兩):苦甘溫,歸肝經。活血化瘀、通利血脈,針對瘀血內阻之痛脹。
- 乾薑(半兩,炮):辛熱,歸脾、胃、腎經。溫中散寒,助陽化氣,既可制約巴豆、硇砂之寒涼偏性,又能溫運脾胃以化濕。
- 雄雀糞(半兩,微炒):即「白丁香」,苦溫,歸肝、腎經。能「消積除脹,通利二便」,輔助攻逐癥積。
- 豬牙皂莢(半兩,醋炙):辛咸溫,歸肺、大腸經。祛痰開竅,散結消腫,其醋炙後增強破積之效。
2. 組方邏輯與協同作用
- 攻逐峻下為主:方中巴豆、硇砂為君藥,直接攻逐積滯與瘀血;五靈脂、雄雀糞助其活血消積;皂莢化痰散結,乾薑溫中固護,防止寒涼傷胃。
- 醋製與酒服增強藥力:
- 醋煮麵糊為丸:醋性酸收,既能緩和峻藥之猛,又可引藥入肝經(肝主藏血,癥積多與血分相關)。
- 溫酒送服:酒行藥勢,助藥力直達病所,尤其加強活血散結之效。
3. 治療原理
此方針對「食癥」病機「痰瘀互結、氣滯水停」,通過:
- 破血消癥:硇砂、五靈脂破除瘀血。
- 攻下積滯:巴豆瀉下冷積,雀糞、皂莢通利二便。
- 溫陽化濕:乾薑振奮脾陽,避免攻伐傷正。
全方以「通瀉」為核心,使癥積從二便分消,佐以溫化,標本兼顧。
傳統服藥法
硇砂半兩(細研),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五靈脂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雄雀糞半兩(微炒黃),豬牙皂莢半兩(去皮,塗醋,炙令黃,去子)。
上為末,同研令勻,用醋煮面糊為丸,如綠豆大。
每服5丸,空心以溫酒送下。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本方具有一定的毒性,孕婦、小兒、體弱者慎用。
相關疾病
相同名稱方劑
化癥丸, 出處:《聖惠》卷七十一。 組成:硇砂半兩(細研),巴豆10枚(去皮心,研,紙裹壓去油),五靈脂半兩,乾薑半兩(炮裂,銼),雄雀糞半兩(微炒黃),豬牙皂莢半兩(去皮,塗醋,炙令黃,去子)。 主治:婦人食癥,腹脹氣急,面目浮腫,四肢無力。
化癥丸, 出處:《續本事》卷一。 組成:巴豆5兩(去油膜),蓬莪朮3兩(醋煮),荊三棱3兩(醋煮),丁香皮2兩,木香1兩半,厚朴3兩,石菖蒲2兩,良薑1兩,虻蟲1兩半,川牛膝1兩,香附子4兩,石蓮2兩。 主治:丈夫、婦人、小兒年深日近,沉積癥塊,面色黃青,時上搶心,吐水吞酸,舌生白沫,婦人積年月經不調,漸成血氣或蠱塊,中焦之間,覆如杯碗,連年累月,漸至瘦瘠,寒熱往來,一切脾胃受寒,久不痊癒之疾。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