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醜丸

乙醜丸

YI CHOU WAN | 更多圖表

熱性指數

30

寒性指數

6

熱/寒比例

極熱 (5.00)

複方歸經比例

脾經 20%
肝經 20%
腎經 14%
胃經 13%
肺經 11%
心經 6%
大腸經 6%
膽經 2%
三焦經 2%
小腸經 1%
脾經
肝經
腎經
胃經
肺經
心經
大腸經
膽經
三焦經
小腸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中藥方劑[乙醜丸]的組成中,包含[硇砂],主要是因為硇砂具有解毒的作用。硇砂能夠清除體內的毒素,改善由毒素引起的紅腫、瘡瘍等問題。在[乙醜丸]中,硇砂的添加可以增強方劑的解毒效果,有助於快速緩解由毒素引起的皮膚問題。然而,由於硇砂具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需謹慎,以免引發副作用。

乙醜丸中使用烏頭,主要是為了其祛寒止痛之效。烏頭性溫熱,入足太陽膀胱經,具有散寒止痛、祛風除濕的功效。對於寒邪凝滯、經絡阻滯所致的疼痛,如風寒濕痺、腰膝冷痛、關節疼痛等,烏頭可起到良好的治療作用。

然而,烏頭毒性較大,需謹慎使用。方劑中往往配伍其他藥物,以制其毒性,發揮其藥效。例如,乙醜丸中可能配伍甘草等藥物,以緩解烏頭的毒性,同時增強其止痛效果。

乙醜丸方劑中使用沉香,主要基於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止痛:沉香性溫,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理氣止痛的功效。乙醜丸主治寒凝氣滯所致的脘腹冷痛、嘔吐泄瀉等症,沉香有助於溫暖脾胃,緩解疼痛。
  2. 行氣止嘔:沉香氣味芳香,能行氣止嘔,對於寒凝氣滯所導致的嘔吐,沉香能通過理氣和胃,促進胃氣運化,達到止嘔的效果。

總而言之,沉香在乙醜丸中起到溫中止痛、行氣止嘔的作用,是方劑中不可或缺的重要藥材。

乙醜丸中包含五靈脂,主要原因有二:

  1. 活血化瘀:五靈脂性溫,入肝經,具有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的功效。乙醜丸以治療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為主要功效,五靈脂的活血化瘀作用可促進瘀血消散,減輕疼痛。
  2. 止痛定痛:五靈脂除了活血化瘀外,還有止痛定痛的作用。乙醜丸中常與其他止痛藥材配伍,如乳香、沒藥等,共同發揮止痛功效,緩解跌打損傷所致的疼痛。

乙醜丸方中加入乾薑,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1. 溫中散寒:乾薑性溫,味辛,入脾胃經,具有溫中散寒、止痛的功效。乙醜丸主治寒凝血瘀所致的腹痛、經痛等症,加入乾薑可溫通寒凝,緩解疼痛。
  2. 助藥力:乙醜丸中含有多味寒涼藥材,如桃仁、紅花等,加入乾薑可起到溫和藥性、防止寒涼藥材過寒傷胃的作用,有助於藥物更好地發揮療效。

乙醜丸方劑中包含肉桂,主要原因如下:

  1. 溫陽散寒,助陽化氣: 肉桂性熱,味辛甘,入心、腎、脾經,具有溫陽散寒、助陽化氣的功效。乙醜丸主要針對寒凝血瘀、腎陽不足所致的腰膝酸冷、小腹冷痛等症狀,肉桂可以溫補腎陽,化解寒邪,促進氣血運行,緩解疼痛。
  2. 引藥入腎,溫補脾陽: 乙醜丸中多用滋陰補腎之品,肉桂性溫,可以引藥入腎,使其藥力直達腎經,並溫補脾陽,促進脾腎協調,增強藥效。

綜上所述,乙醜丸中加入肉桂,旨在溫陽散寒、助陽化氣,引藥入腎,溫補脾陽,以達到治療寒凝血瘀、腎陽不足之目的。

乙醜丸中包含胡椒,主要有以下兩個原因:

  1. 溫中散寒,燥濕化痰: 胡椒性溫,味辛,入肺、脾、腎經,具有溫中散寒、燥濕化痰的功效。乙醜丸多用於寒濕內盛、脾胃虛寒所致的腹痛、泄瀉等症狀。胡椒可溫暖脾胃,驅散寒濕,促進脾胃消化,緩解腹痛。
  2. 助藥力: 胡椒辛香,可引藥入經,增強藥效。乙醜丸中其他藥材如肉桂、白朮等,功效溫和,胡椒的辛辣性可以促進藥物更好地發揮作用,達到更好的療效。

乙醜丸中含有巴豆,主要原因有二:

一、攻下寒積:巴豆性峻烈,善於攻下寒積,對於寒邪客於腸胃,導致腹痛、腹瀉、便祕等症狀,具有較好的療效。乙醜丸中其他藥材,如芒硝、大黃等,亦具攻下作用,與巴豆相輔相成,共同發揮攻下寒積的功效。

二、消腫止痛:巴豆除了攻下作用,還有消腫止痛的功效,對於寒凝血瘀所致的腫痛,有一定的療效。乙醜丸的組成中,還包含了其他消腫止痛的藥材,如乳香、沒藥等,與巴豆配合使用,可起到更好的消腫止痛的效果。

乙醜丸中加入乾漆,主要是由於其具有以下兩點功效:

  1. 祛風濕止痛:乾漆性溫,入肝經,具有祛風濕、止痛的功效。對於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症狀,可起到緩解作用。
  2. 活血化瘀:乾漆亦具活血化瘀之效,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血流,有助於解除瘀阻,減輕疼痛。

因此,乙醜丸中加入乾漆,旨在通過其祛風濕止痛、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風濕痺痛、筋骨疼痛等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乙醜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食積隱現時作,攻心脅(疒丂)刺痛」,指飲食停滯導致的隱匿或間歇性症狀,發作時引起心窩至脅肋部位的劇烈刺痛。結合方中藥物特性,其核心病機為:寒凝食積,氣滯血瘀。患者可能伴隨以下表現:

  1. 寒象:疼痛遇冷加重、泄痢膛血(膿血便偏暗)、手足不溫。
  2. 積滯:脘腹痞硬、按之痛甚、噯腐吞酸。
  3. 瘀阻:痛處固定如刺、瘕癖積塊(觸及有形結塊)。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1. 溫散寒凝,破積攻滯

  • 硇砂(氯化銨):「消積破結」,擅化肉食痰血之積,為攻積要藥。
  • 巴豆:「斬關奪門」,峻下冷積,開通腸胃痼冷沉寒。
  • 烏頭:大熱之品,逐經絡寒濕,止寒凝血滯之痛。
    此三藥為方中主力,針對寒積痼結之核心病機,以熱破寒、以毒攻積。

2. 行氣活血,通絡止痛

  • 沉香:降氣溫中,引藥下行,解氣滯脹滿。
  • 五靈脂:散瘀止痛,專治血瘀刺痛。
  • 乾漆:破血消癥,攻逐「瘕癖積塊」等有形瘀結。
    此類藥物助硇砂、巴豆疏通氣血,避免單純攻伐致氣血壅滯。

3. 溫助脾陽,調和藥性

  • 乾薑、桂、胡椒:溫中散寒,助脾陽運化,減少巴豆、硇砂傷胃之弊。
  • 熟棗肉:甘緩和中,緩和諸藥峻烈之性,保護胃氣。

炮製與服法邏輯

  • 乙醜日製藥:古人認為特定時辰製藥可引藥氣入肝脾(木土相剋之日,助疏土消積)。
  • 黃土泥固濟煅燒:降低烏頭、巴豆毒性,保留藥性。
  • 木瓜酒/湯送服:木瓜酸溫,舒筋活絡,兼防積滯傷筋。

綜合治療原理

此方以「溫通」為綱,寒積得溫則散,氣血得通則痛止。通過:

  1. 熱藥攻下(巴豆、烏頭)→ 解散寒凝。
  2. 消積破瘀(硇砂、乾漆)→ 攻逐有形之結。
  3. 行氣活血(沉香、五靈脂)→ 疏通無形之滯。
  4. 溫中護胃(薑、桂、棗)→ 兼顧正氣。
    全方體現「峻藥緩攻」思維,適用於寒積久滯、正氣未虛之實證。

傳統服藥法


硇砂(細研,湯內飛過,去沙石,熬取霜)1兩,烏頭(生,去皮臍,為末)1兩, 沈香末0.5兩,五靈脂末0.5兩,乾薑末0.5兩,桂(去粗皮,為末)0.5兩,胡椒末0.5兩,巴豆(去皮心膜,研)0.5兩,乾漆末3分。
上除巴豆外,同研勻,次入巴豆,再研極細,同熟棗肉和作1塊,用濕紙裹3-5重,用紙筋黃土泥固濟,約厚半指許,用熟炭火10斤,於乙醜日早漸進火燒,令香為度,以新盆器合,候冷取出,其焦紙灰不用,搗爛,看硬軟,再入熟棗肉和搗千餘杵得所,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丸,溫木瓜酒送下;木瓜湯送下亦得,不拘時候。如大瘕癖積塊及諸冷氣療刺疼痛,或泄痢膿血,食前服5丸至7丸。看虛實加減。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乙醜丸有一定的毒性,使用時應注意用量。孕婦、哺乳期婦女、兒童、年老體弱者慎用。

相同名稱方劑


乙醜丸, 出處:《聖濟總錄》卷七十一。 組成:硇砂(細研,湯內飛過,去沙石,熬取霜)1兩,烏頭(生,去皮臍,爲末)1兩,沉香末半兩,五靈脂末半兩,乾薑末半兩,桂(去粗皮,爲末)半兩,胡椒末半兩,巴豆(去皮心膜,研)半兩,乾漆末3分。 主治:食積隱現時作,攻心脅(疒丂)刺痛。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