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鹽蜜煎
YAN MI JIAN | 更多圖表
出處典籍:《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熱性指數
22
寒性指數
0
熱/寒比例
極熱 (22.00)複方歸經比例
大腸經 30%
肺經 30%
脾經 19%
胃經 19%
大腸經
肺經
脾經
胃經
最後更新日:2025-07-24
方劑組成解釋
「鹽蜜煎」方劑中加入蜂蜜,主要有以下兩點原因:
- 緩和藥性: 蜂蜜味甘性平,具有潤燥止渴、和中解毒的功效。許多中藥材性味偏寒或燥烈,加入蜂蜜可緩和其藥性,避免對脾胃造成負擔,增強藥效的協調性。
- 增強藥效: 蜂蜜本身也具有一定藥性,能幫助藥物更好地吸收,並發揮藥效。同時,蜂蜜能潤澤咽喉,使藥物更容易下嚥,減少藥物對食道的刺激。
鹽蜜煎方劑中包含皁莢,其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兩點:
- 潤腸通便:皁莢性寒,味苦,入脾、胃、大腸經,具有潤腸通便之效。對於便祕患者,可幫助排泄宿便,改善腸道功能。
- 消腫止痛:皁莢亦有消腫止痛之功效,可用於治療癰疽、腫毒等症。其消炎抗菌作用,能促進傷口癒合。
因此,鹽蜜煎方劑中加入皁莢,既能改善便祕問題,又能消腫止痛,對於一些腸道功能紊亂或患有腫毒的人來說,具有一定的治療效果。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鹽蜜煎方劑分析
傳統古代功效主治
鹽蜜煎主治「脾黃」,此證候在中醫古籍中與脾胃濕熱或氣滯有關,常見症狀包括腹脹滿悶、氣逆上衝胸膈,以及大腸壅塞不通。其機理推測為濕熱鬱滯中焦,氣機升降失常,導致濁氣不降,故見脹滿與便秘。方中以鹽、蜜、皂莢三藥合用,旨在通利大腸、瀉下導滯,使壅塞之氣從下而解。
組成邏輯推理與治療原理
鹽(搗末)
- 性味鹹寒,入腎、胃、大腸經。
- 傳統功效:軟堅潤下,《本草綱目》載其能「通大小便,破結氣」。
- 本方作用:鹽之鹹寒性味可軟化燥結,兼能刺激腸壁,促進蠕動,針對「大腸不通」之標症。
蜜(蜂蜜)
- 性味甘平,入脾、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潤燥滑腸,《傷寒論》中蜜煎導法即用於津虧便秘。
- 本方作用:與鹽相配,甘鹹化陰,潤燥通便;同時緩和皂莢之峻烈,避免攻伐太過。
皂莢(搗末)
- 性味辛鹹溫,有小毒,入肺、大腸經。
- 傳統功效:祛痰開竅、峻下通便,《金匱要略》用之治療「痰濁壅塞」。
- 本方作用:其辛溫走竄之性,能開宣氣機、破除積滯;配伍鹽蜜,共奏「通利大腸」之效。
組方原理與配伍意義
此方以「通下」為核心,結合三藥特性:
- 鹽與蜜形成「潤下」基礎,兼顧津液與燥結;
- 皂莢加強通導之力,破除氣滯與濕熱壅塞;
- 膩粉(輕粉)外衣:取其滑利之性,助藥直達下部,加速藥效發揮。
全方通過「軟堅、潤燥、攻逐」三者協同,針對「脾黃」之濕熱氣滯、腑氣不通的病機,使濁邪從大便而出,氣機得暢,則脹滿自消。
備註:本方為古代峻下導滯法,適用於實證便秘,若屬虛證或津虧者需慎辨。
傳統服藥法
鹽(搗末)半兩,蜜2合,皂莢(搗末)1分。
先將鹽入銚子內,次下蜜、皂莢末,慢火煎可丸,候冷,丸如棗核大,以膩粉滾為衣。
納下部中,良久大便通利。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口咽惡性腫瘤(口腔癌)喉聲門之惡性腫瘤(喉癌)吞咽障礙
相同名稱方劑
鹽蜜煎, 出處:《聖濟總錄》卷六十一。 組成:鹽(搗末)半兩,蜜2合,皂莢(搗末)1分。 主治:脾黃。脹滿,氣衝胸膈,大腸不通。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