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收毒散中包含皁莢,主要源於皁莢具有以下兩項功效:
- 拔毒消腫: 皁莢味苦、性寒,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之效。其皁苷成分可促進局部血液循環,加速毒素排出,對於外傷感染、腫毒瘡瘍等症狀有顯著療效。
- 活血化瘀: 皁莢中含有豐富的皁苷及其他活性成分,能促進血液循環,改善局部微循環,加速瘀血消散。對於跌打損傷、瘀血腫痛等症狀具有較好的治療作用。
綜上,收毒散中加入皁莢,旨在發揮其拔毒消腫、活血化瘀的功效,達到治療外傷感染、腫毒瘡瘍等症狀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收毒散】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發背一兩頭,開發不住,勢在危急」,意指背部生癰疽(嚴重化膿性感染),病灶範圍擴散迅速,且病情危急。「開發不住」暗示瘡毒未能內消或外托,反而持續潰爛、蔓延。古代外科認為此類癰疽多因「熱毒壅滯」或「寒濕凝結」所致,需收束毒邪、拔毒消腫,防止進一步惡化。
【組成邏輯與治療原理】
方中五藥配伍,分為「攻毒消腫」與「調劑寒熱」兩大方向:
白芷
- 性辛溫,擅長「排膿消腫」,能透達肌表,促進瘡毒外發。
- 針對「開發不住」,以其辛散之力導邪外出,避免毒邪內陷。
木鱉子
- 苦微甘、有毒,為外科要藥,具「攻毒散結」之效。
- 其毒性可抑制瘡瘍腐敗,對頑固性癰疽有拔毒作用。
草烏
- 辛熱大毒,能「散寒逐濕、破積消腫」。
- 主治「白腫」(屬寒證),藉其熱性溫通經脈,化解陰寒凝滯之毒。
南星
- 苦辛溫,有毒,功能「化痰散結、消腫止痛」。
- 針對痰瘀互結的癰疽,可軟堅散結,輔助拔毒。
大黃
- 苦寒沉降,能「瀉熱解毒、活血祛瘀」。
- 主治「紅腫」(屬熱證),清解血分熱毒,防止熱毒熾盛。
配伍邏輯
- 寒熱並調:大黃(寒)與草烏(熱)分治紅腫、白腫,針對病性偏寒或偏熱靈活調整。
- 毒藥攻毒:木鱉子、草烏、南星均具毒性,以毒攻毒,抑制瘡毒擴散。
- 外敷直達:醋調增強藥性滲透,局部作用於患處,收束毒邪、消腫定痛。
治療原理
此方透過「辛散透邪、毒藥拔毒」雙重機制:
- 辛溫開泄(白芷、草烏、南星)→ 驅散表裡邪氣,防止毒邪內攻。
- 毒藥峻攻(木鱉子、草烏、南星)→ 直接腐蝕瘡毒,促其局限化。
- 寒熱辨證加減(大黃/草烏)→ 調節局部氣血偏盛,針對性消腫。
總結
【收毒散】為古代外科急救方,針對癰疽擴散危急時,以峻藥外敷迅速收毒。其組成以「辛散+攻毒」為核心,結合寒熱辨證思路,體現中醫「截斷病勢」的治療策略。
傳統服藥法
白芷、木鱉子、草烏、南星、大黃。
上為末。
醋調敷。
紅腫,用大黃;白腫,用草烏。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癤和癰背部膿瘡
相同名稱方劑
收毒散, 出處:《萬氏家抄方》卷四。 組成:白芷、木鱉子、草烏、南星、大黃。 主治:癰疽初發。
收毒散, 出處:《外科啓玄》卷十一。 組成:鹽霜梅10個,山皂角1挺(不蛀的)。 主治:發背一兩頭,開發不住,勢在危急。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