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劑組成解釋
三皁丸方劑中包含皁莢,主要原因如下:
- 清熱解毒:皁莢性寒,味苦,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的功效,可有效治療熱毒壅盛、瘡瘍腫毒等病症。
- 潤腸通便:皁莢具有一定的潤腸通便功效,可治療便祕、腸燥等症。
三皁丸方劑中常與其他藥物配伍使用,如芒硝、大黃等,以增強其清熱解毒、潤腸通便之效,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
中藥方證辨證推理
主治功效
三皂丸傳統古代功效主治分析
此方主治「急勞,煩熱體瘦」,屬傳統中醫「虛勞」範疇,特指因氣血陰陽耗損所致的急性虛弱狀態。其「煩熱體瘦」之症,反映陰虛內熱、津液耗傷,且可能因熱毒或痰瘀膠結,導致形體消瘦、急躁發熱。方以皂類為核心,推測其通過「滌痰清熱、通絡散結」以疏導體內壅滯,緩解勞熱傷陰之證。
組成與治療原理探析
藥物組成邏輯
- 皂莢(10斤)+皂莢(1斤)+皂莢刺(1斤):
三藥皆具「辛散走竄」之性。皂莢主「滌痰通窍」,其大量使用(10斤)側重攻逐頑痰;複用少量皂莢(1斤)及皂莢刺,強化「穿透散結」之力,尤善消癰腫、透絡排毒。《本草綱目》載皂莢刺能「通關節,除頭風」,此處或借其穿透性引藥達病所,散體內鬱熱痰瘀。 - 樹皮(1斤):
未明樹種,然古方常用苦楝皮或榆白皮。苦楝皮「清熱燥濕」,榆白皮「利水消腫」,二者皆能輔佐皂莢清泄濕熱。若為苦楝皮,則可協同降火;若為榆皮,則助通利水道,使熱從小便出。 - 麝香(1分):
少量麝香「開竅醒神、活血散結」,增強全方透達之力,尤適煩熱神躁之證。其香竄之性可引諸藥直入血分,破除膠結之邪。 - 童便、蒸餅和丸:
童便(人尿)自古為「降火滋陰」之品,《本草備要》謂其「潤肺散瘀」;蒸餅和丸取其穀氣緩和藥性,防皂類過烈傷正。
- 皂莢(10斤)+皂莢(1斤)+皂莢刺(1斤):
炮製與給藥特點
- 燒灰淋汁:
通過煅燒成灰後反覆淋取汁液,意在濃縮藥物「清熱解毒」之效,並減低皂莢燥烈之性,轉為緩和滲透。 - 小豆大丸劑:
小劑量空腹服用(7丸),既維持藥力持續作用,又避免皂類刺激胃腸,符合「攻邪不傷正」原則。
- 燒灰淋汁:
綜論治療原理
此方以「痰熱瘀滯」為病理核心,透過皂莢系列之強力滌痰,結合樹皮清熱、麝香開竅,形成「通絡—散結—泄熱」組合。邪去則津液自復,煩熱體瘦得以緩解。其炮製法(燒灰淋汁)與丸劑形式,體現對急症標實者「峻藥緩攻」的配伍智慧。
傳統服藥法
皂莢10斤,皂莢1斤,樹皮1斤,皂莢刺1斤。
上藥燒為灰,以水3升,淋取汁,更於灰上再淋;如此三五度,即煎之,候稍凝,入研了麝香1分,用童便浸蒸餅和丸,如小豆大。
每日空心以溫水送下7丸。
注意事項及副作用
...
相關疾病
肺結核
相同名稱方劑
三皂丸, 出處:《聖惠》卷二十七。 組成:皂莢10斤,皂莢樹皮1斤,皂莢刺1斤。 主治:急勞,煩熱體瘦。
相似配方組成方劑
相關典籍
注意:以上所有資訊僅供學術研究使用,任何醫療行為必須在專業醫師指導下進行!
討論留言
載入中...